深秋时节,土右旗萨拉齐镇西老藏营村的甘露子喜获丰收。说起甘露子,你可能会觉得陌生,但要说起地梨、宝塔菜、螺丝菜、地环儿、地蚕等,就会恍然大悟:咱家餐桌上的常客啊。
工人察看甘露子酱腌菜。
2021年8月,萨拉齐镇与内蒙古农业大学携手在西老藏营村建设土右旗甘露子科技小院,开始对甘露子进行深入研发。
为什么是西老藏营村?甘露子科技小院负责人、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孙文秀介绍:“西老藏营村种植甘露子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很多年来都是北京六必居酱菜的原料供应基地。”
近几年,西老藏营村甘露子的种植面积在逐渐减少。孙文秀经过调研发现,首先是村民自己留种子,种子资源退化;此外,甘露子作为初级农产品直接销售的利润较低,导致村民种植积极性不高。
“我们要将农业技术带到当地,帮助当地农民重新种植甘露子,不仅要实现增收,更要致富。”孙文秀说。
“依托良好的土地和水质资源,我们种植的甘露子不仅品质好,而且产量大。‘土默川地梨’已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收录。萨拉齐镇要进一步做大这个地理产业。”萨拉齐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贺小军说。
甘露子科技小院由此诞生。
孙文秀说,科技小院能将科学技术一竿子插到底,直接服务到田间地头。同时,又能给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打通从田间地头到企业之间的技术难题,真正形成一条产业链。
各种口味的甘露子酱腌菜。
科技小院建立了全国地理种质资源库,并引进了甘肃省、重庆市等13个地区的种质资源进行培育。同时在甘露子酱腌菜的品种上研发出了酸汤味、酱油味、麻辣味、五香味、菌菇味、玫瑰味,甚至还有芝士味、抹茶味、咖啡味等适合年轻群体的口味儿。在吃法上研发出了话梅味甘露丝、泡椒味炒甘露、辣条味炒甘露、韩式甘露泡菜等。
目前,甘露子酱腌菜已经从研发阶段进入到生产阶段。贺小军介绍:“萨拉齐镇先后争取资金近1000万元建成了占地达9000平方米的西老藏营村酱菜厂,打造出全市最大酱菜生产车间并配套菜品处理、加工设备。今年村集体经济预计能增收20万元。”
走进酱菜加工车间,一个个巨大的酱菜缸整齐排列,很是壮观。工人们正在各自的工位上忙碌着。
酱菜厂负责人刘俊介绍,酱菜厂和科技试验田共为当地村民提供了30多个就业岗位。
在酱菜厂打工的村民李飞告诉记者,他每月能挣五六千元,业绩好时能达到七八千元。他说:“不出村就能打工,既能照顾家里老人,又有时间整拾自己的田地,挺好的。”
酱菜厂建成后,以高于市场价0.2元到0.3元的价格收购当地村民种植的甘露子,当年采购金额就达200多万元。
如果你以为甘露子只能做酱菜,那就又错了。
孙文秀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秋收时甘露子一斤卖四五元,初加工后一斤能卖十几元,但做成包装箱的成品后一斤就能卖到五六十元、甚至上百元。如果继续深入提取甘露子,将其制成水苏糖苏打水,那么它的附加值将会加倍提升。
科技小院从甘露子里提取能够促进肠道内有益微生物增殖、提高免疫力的功能性成分水苏糖,已研发出固体冲饮、咀嚼片等产品。“最终我们还将作为药品或者保健品推向市场。”孙文秀形象地说,“吃干榨尽,变废为宝。”
“既能解决就业,又利于企业发展,还能将附加值留在当地,让农民通过产业发展增收致富,目前我们正以甘露子科技小院为龙头,陆续建设了金杏小院、甜玉米小院等8个科技小院,带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贺小军说。
(文/图 记者:姬卉春;编辑:吴存德;校对:王振伟;审核:王雪仙)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