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丰富的军工文化、美美与共的“红石榴家园”、文旅兴村的东达山度假区、以艺术为纽带的青少年民族管弦乐团……近年来,青山区大力实施凝心铸魂工程,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
成立民族工作三级网络等工作机构。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区年度绩效考核,确保了创建工作始终高位推进。
同时,充分发挥31家民委委员单位职能优势、组织优势、多领域覆盖优势,成立由街镇和民委委员联合组成的11支民族政策宣传分队,设立70名社区(村)民族工作助理员,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阵地、主渠道。创新成立“一厅、两基地、两馆、三中心”宣教阵地,着力开展“七个一”“红石榴+”项目,广泛开展主题教育,让青山区各族居民真切感受到民族团结进步成果。
为了做好文化铸魂,青山区按照“一线聚焦、筑梦军工,八方聚力、共护团结”总体思路,打造以一机集团、北方兵器城、包头军工文化广场、自二社区“红石榴家园”等为代表的兵工文化示范带,树立军民融合护团结的生动写照。创新滴灌式宣传载体,开通“青山石榴红”视频号,录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微党课短视频。打造融入式文化载体,先后创作《青山领读者——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历史》、芭蕾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优秀作品。推动浸润式宣传教育,开展非遗文化进商圈等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体验活动。
该区还在全市首创“新时代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教育联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组织各中小学、幼儿园通过深学、广学、比学、研学、互学等方式,在各族师生中厚植红色基因和民族团结进步情怀。以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和传统节庆为纽带,着力构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动平台,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等各类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文体活动,参与人数达5万余人次,实现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基层文化建设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经过60多年的艰苦奋斗与建设发展,青山区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传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精神,形成了团结互助、守望相助、共同发展的价值理念。一辆辆“北疆楷模”雷锋车队的出租汽车,穿行在车水马龙的市区大街小巷。车队从2007年成立以来,坚持开展敬老助残、爱心送考等志愿服务,积极融入地区基层社会治理,服务各族群众,其先进事迹多次被《人民日报》、央视等中央媒体报道,被自治区授予“北疆楷模”荣誉称号,成为祖国北疆大地一面流动的红色旗帜。
以雷锋车队为代表,青山区积极打造“青山红石榴”品牌,开展“石榴籽+”志愿服务工程。在各街道社区、公园、广场等公共区域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经常性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吸引各族群众广泛参与。成立区级“石榴籽”志愿服务队,下设10支街镇“石榴籽”志愿服务分队,以及“石榴籽”政策宣讲、法律援助、文化惠民、生态保护、优化营商环境等10支志愿服务分队,积极推动部门单位、企业、学校、社会团体组织与街镇、社区(村)之间广泛结对,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为了积极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和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青山区成立了自治区第一支青少年民族管弦乐团,成功举办3场新年音乐会,举办“海峡和韵”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民族音乐会,并成立青少年表演艺术团。此外,以包头市松石国际学校的特色课程为基础,新增红色文化、兵工文化等研学课题,丰富拓展各族青少年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各族青少年共同成长进步。围绕推动本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挖掘乡村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探索文旅融合模式,连续举办两届文化旅游创意作品大赛,打造“中国·东达山度假区”。
青山区创新开展民族工作,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取得累累硕果。近年来,该区所辖先锋道街道和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青山区被命名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并连续6次荣获包头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记者:郭健;通讯员:刘雪清;编辑:吴存德;校对:王振伟;审核:贾星慧)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