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达沟村村史馆(资料图)
一个村庄的前世今生,一方村民的风雨历程,展示在一间间“收纳时光”的村史馆里。
走进村史馆,展架上摆放着一件件满是沧桑的老旧用具用品:锄具、草鞋、油笼、茶罐 、军用小壶、药箱……让人仿佛看到了村民们昔日的生产生活场景。
村庄的历史在这里被抹去时间的尘埃,似乎变得触手可及。
1 小村落 大历史
据东达沟村《赵氏家谱》记载,东达沟村最早的村民是由清朝时蒙古族牧民和山西逃荒来的汉人组成。清道光年间,村里赵氏祖先从山西保德州赵家嫣寻亲来到此地,当时这里只有一户名叫“dong×××”的蒙古族人家,并没有村名,汉族称此户蒙古人为“董挞子”。
后来,村口龙王庙中发现一口约20公斤重的磬上有“董达沟”的字样。“董达”的蒙古语发音与“正中间”一词发音相近,东达沟又在西边墙、东边墙正中;在人民公社时期,一直称呼东达沟村为“东达沟生产队”。直至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人大批准《包头市地名管理条例(2005)》,正式更名为东达沟村,沿用至今。
为给子孙后代留存更多的乡村记忆,以虔诚之心理解父辈们所走过的艰难岁月,追寻乡村巨变的历史踪迹,2016年,东达沟村立足“突出党建元素、记载发展历史、传承乡土文化、助推乡村发展”的功能定位,创建了村史馆。通过图文资料、实物展陈等形式,形象直观地宣传红色文化、乡土人情,增强了广大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参与感、获得感。
小小村史馆,容纳了几代人的生活变迁,记录着生生不息的岁稔年丰,更是传承历史文化、承载浓浓乡愁、构筑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
2 老物件 寄深情
顶独龙贵村史馆,陈列着滚圆的青石碾子、古老的烟袋、精美的手工剪纸、十二生肖的面塑、陈旧的收音机、经过岁月洗礼的座钟……一件件镌刻着岁月印记的物件、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作为“活”的教材将各种元素汇集起来,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过去,忆苦思甜,铭记党恩,凝聚人心。
顶独龙贵村之名最早出现在清咸丰年间。1851年到1861年清咸丰年间,一位名为顶独龙贵的蒙古人带领一队人马游牧到本村地界安营扎寨。此人勇猛、顽强、开朗,治域有方,在其带领下,与本村汉民随行人员一同战天斗地,克服艰苦的自然环境,逐渐形成一个居住区域,安居乐业。顶独龙贵村由此而来,顶独龙贵村“蒙汉一家”的传统也代代相传。
“村史馆是乡愁文化的载体,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记忆原乡”。自2021年顶独龙贵村研学基地、青少年研学基地建成以来,村史馆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展示先辈历史、教育警醒后人的教育基地。目前,村史馆已先后接待参观者6000余人。
3 忆过往 看变迁
兴胜镇当铺村村史馆原是一个80多平方米的村民活动室,在广大村民的倡议下于2020年8月改建为村史馆。村史馆虽然不大,但馆内不仅有当铺村简介、当铺村往昔、当铺村事迹等介绍,还有各类生产工具、衣食住行用具等实物陈展。
据了解,在村史馆建设中,当铺村把挖掘红色元素、优秀民俗、农耕元素等摆在村史馆建设首位,工作人员走村入户查询史料、走访乡亲、发征集公告、收集老物件,先后深入到老党员、老干部家中仔细还原历史中的人、物、事、景,将当铺村的历史、村民的记忆和源远的文化在村史馆中留存。
如今,当铺村村史馆集中展示了民俗风情、生产建设、经济发展等风貌,反映党领导下的新农村的发展变化,展示着当铺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亮点和近年来发生的天翻地覆变化,让更多人了解村史,身临其境感受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变迁时光。
据青山区兴胜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村史馆不仅是承载前辈历史、留住乡愁记忆、传承民俗文化、激励后辈奋发的稳固载体,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以文化人、以德润心”的重要作用,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红色桥头堡”。
通讯员:豆豆;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霍晓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