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从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到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从背街小巷翻“里子”靓起来到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我市始终把握以人为核心的创建导向,努力建设优美环境、优质服务、优良秩序的“三优”风景线,顺民意、解民忧、增民享,精耕细作,使城市形象更加表里如一、城市气质更加体现人文精神。今日选取我市各旗县区在实地点位治理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旨在通过“晒亮点、找差距”,不断扮靓“面子”、做实“里子”,让“文明”成为包头的鲜明符号。
昆都仑区甲尔坝农贸市场: 让“菜篮子”越拎越舒心
昆都仑区甲尔坝农贸市场
改造后的甲尔坝农贸市场,井然有序、烟火气十足,市场里干净整洁、设施完善、品类齐全、价格公道,周边的居民都喜欢来这里购物。
“西红柿1.5元/500g、土豆1.8元/500g、苹果3元/500g……”市场入口处的公开询价系统,让老百姓明明白白消费;显著位置的“每日农产品快检情况公示”,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市场门前新增的停车场,更是让老百姓购物舒心又安心。
曾经,老百姓用“臭烘烘、黑乎乎、乱糟糟”形容甲尔坝农贸市场;2021年,森益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先后投资300余万元,对农贸市场硬件设施、市场周边环境全面升级改造。新增了安保监控系统、信息交流处理系统、消防设备、环保设备、冷藏设备,配套建设了通风、给排水、供配电等公用设施,建立了18项市场管理制度,并配备4名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严格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初步建立起包括市场基础信息和摊位商品进场备案、商品销售备案、食品抽样快检等基础管理体系。同时,市场将日常监督和突击检查并重并举,每个经营户摊位都整洁有序,垃圾、杂物实现日产日清,将安全、新鲜、实惠的“菜篮子”工程送到群众身边。
青山区自由路二号街坊兵工文化特色小区:留住“乡愁记忆”打造幸福家园
改造后的青山区自二街坊主广场
在自由路二号街坊,76岁的王阿姨对单元楼里的“便民旋梯”赞不绝口,“别小看这个小旋梯,现在我一个人提着东西也能顺利上下楼,方便多啦!”王阿姨在这里已经居住了60多年,她不仅见证了包头日新月异的发展,也见证了自由路二号街坊的蝶变。
自由路二号街坊建成于1956年,是“一五”时期苏联援建一机厂(现一机集团)的配套职工用房,随着时间流逝,这里的楼房老旧不堪,设施陈旧落后。为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2022年青山区政府投入6700余万元,对自由路二号街坊23栋楼启动保护性修复改造项目。在对外墙、屋顶、窗户等进行修缮的同时,保留了青砖、红瓦、绿窗框等历史印记,还原了苏联楼的独特风貌。同时,还在小区内增加了大齿轮造型、红五角星、兵工记忆展厅等兵工文化元素,让居民感受到兵工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在内部功能上,增加了充电停车场、分类垃圾点、儿童广场、休闲娱乐设施等社区服务配套设施;针对老人上楼困难的问题,楼内安装了旋梯。另外,小区里新建了居家养老、便民服务、康养理疗等设施,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居民王女士说:“现在小区的每一处景、每一块砖都写满了故事,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情味和历史气息。”
东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东河区安居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寻找最美社区人表彰活动。
在建筑面积3458平方米的安居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里,一站式服务大厅、安居馆、多功能健身区、书画室、图书阅览室、心理咨询室、学习讲堂、志愿服务站等老百姓日常生活、文娱服务设施设备一应俱全。该中心通过党建“微课堂”、聚爱宣讲文艺小分队、“红镜头”特色品牌调解室、“崔强聊吧”等方式,将便民为民志愿服务延伸到小区、楼栋,辐射至辖区各单位,深受居民欢迎。
安居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还推出“一讲一庆祝”(即“议、讲、艺、庆、助”的谐音)创新举措,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议”,即常态召开民情恳谈会、协商议事会、民主评议会。“讲”,即以北梁学习讲堂为平台,组织聚爱宣讲团、讲习团等志愿队伍将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艺”,即培育挖掘社区文艺爱好者,开展群众喜闻乐见、接地气的文娱活动。“庆”,即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举办“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助”,即组织志愿者采取上门拜访、恳谈交流、心理疏导、公益帮扶等方式开展志愿服务。通过系列举措真正把安居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传播思想、实践文明、成就梦想”的百姓之家。
土右旗丰收三巷:精雕细琢 畅通城市“毛细血管”
党建文化长廊
丰收三巷
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丰收三巷,是一条没人愿意去、老百姓直皱眉的老城旧巷,为了解决困扰居民的“堵心事”,土右旗下足“绣花功夫”,结合小巷自身特点,通过文化元素的植入,把现代文明与群众日常生活有机融合,真正让老街巷靓起来、让老百姓笑起来。
土右旗精准施策,创新推出“7+N+1”背街小巷综合治理工作法,让综合整治成效经得起群众的检验。“7”是社区网格员日常需要做的7种工作,即查看市容秩序、广告牌、公共设施、空间立面、环境卫生、园林绿化、交通秩序。“N”是充分借助N个力量,包括包联单位、驻地单位、志愿服务队等,共同参与到背街小巷硬化、排水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任务。“1”是萨拉齐镇常态化督查检查,确保创建成果。小街巷修葺一新,居民的自觉性也随之提高。丰收三巷所在的后炭市社区针对平房区环境卫生整治推行了“小巷管家”项目,在13个网格的基础上,按照巷道分布将平房区网格进一步精细化划分为60个,招募平房区热心居民和志愿者组建了小分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3次。社区还在丰收三巷打造了一个公益广告宣传长廊,常态化教育引导居民,为小街巷注入更多的文化底蕴。
九原区尹六窑村:擦亮乡风文明底色
九原区尹六窑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家和万事兴,敬老树新风”“邻里一家人,互助大家亲”“居家贵和睦,近邻胜远亲”……走进尹六窑新村,单元楼上的标语引人注目,昔日的乡村变成一处处代表乡村文明新形象的宣传阵地,既给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了别样的色彩,也在潜移默化中滋润了村民。
近年来,村容村貌不断提升改善,文明标语也遍布巷道,美丽乡村“面子”越来越美,文明家园“里子”越来越实。“咱们村里成立了五人理事会,负责全村的喜事丧事管理和纠纷化解。作为理事会成员,我们要带头争做新时代移风易俗的执行者、宣传员和监督员。”尹六窑村五人理事会成员李秀莲说,现在村里已经没有了大摆宴席的现象,更多的是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村民幸福感越来越强。
2009年,村集体成立了物业公司,精心打造特色楼栋文化,扮靓幸福家园;传统节日对70岁以上老人走访慰问,帮扶孤寡老人修缮房屋、购买电视、缴纳养老保险。每年村集体的40万元物业收入也会反哺村级发展,将资金投入到小区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中,还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问题。
石拐区大发街道: “8+N”志愿服务模式 打好文明创建“组合拳”
石拐区大发街道文明实践活动
“我们没事儿就爱来街道跳跳舞、下下棋,家里有甚困难就跟志愿者说,那的娃娃们可热情了,生活既充实又幸福。”石拐区大发街道居民王焕英高兴地说。
作为石拐区管辖小区数量最多、居民数量最多的街道,大发街道率先成立了石拐区第一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社区内的便民服务设施整合起来,打造了集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棋牌室、图书阅览室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阵地,让居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实践站还推行“8+N”志愿服务模式,招募社区80名网格员、人大代表、党员、社区文化人才为志愿者,成立“石榴籽”“1+1”“五老”“歌舞人生”等8支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政策宣讲、助老扶弱、移风易俗、医疗健身、科普宣传、卫生环保等各类志愿服务,推行“群众点单——实践站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工作模式,真正做到群众需求在哪儿,实践站阵地就覆盖到哪儿。
另外,街道根据居民建议,还设置了“清洁工具放置处”“残疾人辅助用具和婴儿车存放处”,增设了停车位、护栏挡板等,打造了休闲娱乐小广场、安装了棋牌桌椅、公共晾衣架,引导居民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争当文明人。
稀土高新区沼园路小学:用美学浸润文明校园
高新区沼园路小学社团课程
作为一所周边农村和外来务工者子女集中的学校,稀土高新区沼园路小学通过几年的发展,建成了自治区文明校园、自治区美育特色学校、自治区家庭教育实践基地。秘诀在哪儿?校长高源滨给出答案:“扎根生源实际,以美启真、扬美崇善,用‘大美’文化滋养和影响学生,打好一生底色。我们要办一所家门口的高品质学校。”
空间美学浸润文明。学校建设了绘本馆、读书长廊、书画空间、陶艺坊、自然博物馆,熏陶影响学生成为创造美、感受美的主人;设计了大美沼园logo、开发文创产品;楼内设有开放式图书馆,实现“环境育人”。
课程美学彰显文明。构建涵盖健康、文学、科学、艺术、主题等五大“美学+”课程体系,打造了小豆丁上学记、美丽中国城等主题美学品牌课程,生命课程等健康美学品牌课程,电影鉴赏课、戏剧等文学美学品牌课程,科技节等科学美学品牌课程,足球、陶艺坊等社团品牌课程,还有文明礼仪等主题实践课程。其中,陶艺课程申请为包头市陶艺工作坊,学校足球队获得包头市U9第二名。
行为美学影响文明。从形象美、行为美、沟通美、劳动美、合作美、学习美实施《朝美规范》评价标准,举办“四仪”“四节”活动,形成“美丽节”、“全员运动会”、“读书节”等品牌活动。家校联合会成立的爱心小屋,会常态开展帮助身边人“小手拉大手”活动。
(编辑:张飞;校对:王振伟;审核:贾星慧)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