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沟在哪里?离延安市区15分钟车程,黄土高原上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来到延安,在南沟村对老乡们说:“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
小村庄折射大变迁。不久前,记者夜宿南沟村,睡暖烘烘的大土炕,吃热乎乎的剁荞面,听最亲切的拉话话,深深感受到老乡们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信。一位老党员骄傲地说:“现如今这条件,南沟发展点啥都能行。”
村里走一走、问一问,以前的南沟有“三难”——“出行难、娶媳妇难、村‘两委’干事难”。驻村干部张光红在南沟帮扶了10多年,刚到村里那会儿,他动员群众种苹果,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能行早行了”,穷久了,“没有心劲”。
从“没有心劲”到“啥都能行”,南沟经历了怎样的嬗变?
南沟村史馆,建在村里最高的塬上,登楼远望,沟峁叠翠,绵延天际。展厅里的“南沟村大事记”,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村子的发展足迹。住进安置新房,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建成旅游园区,首次集体分红,整村脱贫退出……进入新时代,这个黄土高原山沟沟里的小村,忽然换了一个节奏,大踏步向前——39件大事,24件发生在新时代。
把南沟村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一个观察点,可以看到新时代脱贫攻坚是如何催动了山川巨变,怎样释放了人间伟力。
底气足了。以前山大沟深,一条三米土路连通外界,小汽车常常进不了村;如今是宽阔的柏油路,大型机械直接开上山进果园。以前打手机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找信号,如今山上建起了两座通信基站。从村里水电路管网,到路边亮化绿化,再到果园里一整套现代化管理技术……新时代十年,资源源源不断涌进村里,基础设施短板一块块补上,生产生活条件一天天改善,发展底气一点点积累。
人气旺了。乡村振兴,关键靠人。以前的南沟村田地薄,生长不出梦想,年轻人远走他乡,如今创业能人回村任党支部书记,有了强有力的村班子,班子里也有了“归巢”的后生;各种产学研基地、培训基地吸引了20多名大学生来南沟播种他们的理念和技术;区里派了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镇上派了包片领导和驻村干部,常年驻村人数达到7人,全是80后、90后。
思路清了。南沟村在实践中探索出“支部引领、企业带动、合作经营、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让村子驶入发展快车道。这些发展路径和方向,既契合党的创新理论,又立足本地实际,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思想里有黄金咧,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村党支部书记张润生说。
“穷了多少年了,大不了是个穷嘛,怕个甚?”南沟村实施土地流转时,老党员李维云第一个按下了红手印。脱贫攻坚,让南沟人不仅在物质生活上“翻了身”,也在精神面貌上焕然一新,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命运,相信靠双手劳动就能够创造幸福生活。
雪后初霁,我们碰见在寒风中打扫卫生的村民刘润喜。他家一度因儿子患病致贫,如今成了村里的苹果大户,今年收入20多万元。尽管如此,他和妻子闲时仍在景区打零工。自立自强,让他的笑容灿烂又从容。
南沟村的变迁,是一个缩影。新时代十年,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更有志气、骨气、底气,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之力。
南沟村的变迁,也是一个注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共同奋斗中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就一定能团结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