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丝绸之路开通前,有一条草原通道,也叫草原丝绸之路,这条路虽鲜为人知,但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古时的包头底蕴深厚,具有陆运和水运的交通优势,是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之一。包头商埠因丝路而兴起,因丝路而繁荣。包头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决定了包头宜农、宜牧和宜商的经济模式,同时,也注定了它与草原丝绸之路上的众多民族发生必然的联系与交流。
塞外通衢
草原丝绸之路是四大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中原地区通往蒙古草原,连接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它是四大丝绸之路中起始年代最早、发挥作用最多的一条线路,比丝绸之路的年代更加久远,分布范围更加广泛,促进了我国与外国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可以说是一条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通道。
敖伦苏木古城,昔日的汪古部王城
包头地区自古以来就处于交通要地,有“塞外通衢管钥”之称,这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无不凸显出包头在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包头博物馆社会教育部讲解人员介绍,草原丝绸之路形成于春秋时期,距今约2500年,驰骋于欧亚大陆草原地带的游牧民族,对开通和繁荣草原丝绸之路作出了巨大贡献。北方民族和中原民族迥异的文化和习俗在这里碰撞、交融。包头则成为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地区。战国时期最早的行政设置九原县及赵国的长城就在包头境内,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在阴山和草原交错地域发挥着特殊作用,从而推动了民族交往、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
包头九原区西园乡春秋战国墓中出土的双环青铜剑、青铜削刀、联珠牌饰明显带有草原文化特点,与欧亚草原深处出土的同类器物极为相似,这种文化的趋同性,证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草原上的各民族,通过部族迁徙和贸易交往的自然通道,已有了密切往来与交流,也表明草原丝绸之路在这时已有雏形。
草原丝绸之路在秦汉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首要因素是为抗击匈奴,秦从咸阳至位于包头的九原郡,修筑的一条秦直道。作为草原丝绸之路主要构成部分,这条古代“高速公路”的修建除了有效抵御匈奴外,在相当长时间内,还发挥着促进中原与北方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
根据专家考证,汉代时期,匈奴单于呼韩邪迎娶王昭君返回草原单于庭时,走的正是秦直道。当年昭君出塞时,携带大量的器物、典籍、一定数量的工匠等,这使得中原文明,通过这条道路传播到北方草原。出塞的驼铃恍若隔世,直到两千多年后,以西汉中晚期笔体书写的“单于和亲”瓦当重见天日。瓦当面为圆形,直径15.5厘米,面为中心“十”字的四分式。瓦当属记事文字瓦当,从瓦当的书体及同墓出土铜镜铭文判断,“单于和亲”瓦当年代在西汉晚期,而西汉晚期和亲的只有王昭君一人,因此“单于和亲”瓦当与历史上昭君出塞事件相吻合。如今,“单于和亲”瓦当静静地躺在包头博物馆的展厅之内,向今人诉说着曾经古道上的沧桑。
民族交往
蒙元时期,草原丝绸之路日渐成熟,东西方向驿站珠链、交通纵横,既是军令政令上传下达的重要通道,又是对外贸易往来的主要线路。来自阿拉伯、波斯、中亚的商人通过草原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商队络绎不绝。包头麻池镇燕家梁元代遗址以及包头达茂旗的敖伦苏木古城遗址的出现,也从侧面反映了北方草原与中原地区频繁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燕家梁遗址变化巨大
据包头博物馆讲解员介绍,为配合铁路工程的建设,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在2006年对铁路经过的部分燕家梁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从而使得这个被埋藏在地下近八百年的文明得以重见天日。位于黄河之滨的包头麻池燕家梁元代遗址,是元代当年诸多驿站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遗址地处阴山山脉、昆都仑沟的正南。昆都仑沟,古称石门水,从战国秦汉开始就是沟通阴山南北的重要通道。燕家梁遗址以南不足两公里便是黄河湿地,是当时重要的水路、陆路交通枢纽。经专家初步考证,遗址中出土的墨书以及墨绘图案多书写于瓷器底部露胎处,墨书的内容多为汉字或画押符号,有店铺和馆肆的名称。出土的大量瓷器,则分属于五大窑系,并没有发现烧造这些瓷器的窑址,这也说明这些瓷器大部分是通过水路和陆路运输而来的,这也反映了当时北方草原与中原地区频繁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在包头博物馆内一处中心展柜中,有一件敖伦苏木古城遗址出土的景教墓顶石。敖伦苏木古城遗址位于包头市达茂旗境内。金元时期,有一支生活在大青山以北的、强大的少数民族部落叫作汪古部,汪古部原为金国驻守金界壕,后归顺于蒙古,为成吉思汗的南征立下了汗马功劳。于是在公元1204年成吉思汗将三女儿阿剌海别吉嫁给了汪古部的首领,并世代居住在敖伦苏木古城。作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考古学家在古城中发现大量中原文化的遗存,这也印证了当年汪古部赵王世家的繁盛。
敖伦苏木古城是当时汪古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沟通西北蒙古草原与中原之间的必经之路。在包头博物馆复原的敖伦苏木城内微缩景观中,人们可以看到古城内道路平阔、店铺林立、盛极一时,再现了当时城内商贾云集、经济繁荣的兴旺景象。
商业重镇
明代末年,阿拉坦汗统治之下的土默特部逐渐强盛,并控制了今内蒙古中西部大部分地区,而包头地区便属于土默特部的腹心地带。1571年,阿拉坦汗与明廷正式达成互市协议,用牛马羊皮来换取中原的丝绸和布匹等物品。这一举动大大沟通了中原地区与北方草原的商贸往来,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清中期之后,随着古茶道的开通与旅蒙商人的兴起,也促进了中蒙、中俄之间的贸易往来。
包头工商业发展最开始是旅蒙商,旅蒙商人的生意遍布中原与塞外。商品涉及各行各业,也几乎垄断了包头以及其他地区的商业贸易和金融业。包头旅蒙商最多时达672户,他们的行至路线北至俄罗斯的恰克图、西至蒙古地域的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行经过程中所使用的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骆驼,因此骆驼走过的道路也称之为驼道。作为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驼道也被称为新开辟的丝绸之路。
包头城墙始建于1870年,历时四年完工,后经各个时期的不断修筑初步形成了近代包头城的规模。老城城墙周长7公里,高约5米,底基厚约6米,顶上厚约3米。在城外设有城池,深约1米左右。全城设有东、东北、西北、西、南五个方向的城门。根据城门不同的朝向,途经运输的货物种类也有所不同。
包头的商业是在清乾隆年间开始有所发展,之后皮毛行业成为命脉,并且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共同发展,到了清末民初形成了九行十六社的商业格局。九行是指:皮毛、粮油、杂货等共约200多家店铺;十六社分别是指:木材、食品、白皮等手工业,约有900余家商铺。
随着康熙时期中俄两国签订了俄罗斯长期从中国进口茶叶的协定,茶叶生意繁荣。当时由于路途遥远、运输困难,因为运输的货物数量有限,很难满足俄罗斯的需求。直到18世纪后一批中国晋商的加入,才大大改善了这一状况。其中乔家将店铺开到莫斯科,其横跨欧亚大陆,在中国经商史上创造了不朽的传奇。然而传奇的背后,是一条艰辛而漫长的茶道。茶商从福建武夷山购买茶叶后,自汉口一路北上进入俄罗斯境内,在今贝加尔湖、新西伯利亚、莫斯科等地到达圣彼得堡,途经大小200多座城市,道路总长达1.3万公里,由此这条道路也称为万里茶道。
古茶道与旅蒙商人的兴起,不仅为古老的丝路开辟了新的商道,增添了新的内容,还继续承担着沟通欧亚文化与商贸交流的历史使命。随着贸易量的增加,包头商埠日渐繁荣,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通往蒙古、俄罗斯的商业重镇。
古老的草原丝绸之路犹如一座巨型桥梁,而处在草原丝绸之路上的若干个交通枢纽上的包头,堪称丝路上的明珠,跨越历史长河,始终熠熠生辉。
融媒体记者:霍晓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