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校没教过啊。”“小QQ能走吗?我尽量踩足了油门过!”“哪个城市啊?我要去偶遇。”
不久前,一段道路指示牌的短视频在网络上火出了圈,指示牌上除标明了常见的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以外,还标示了一条“坦克专用道”。这引起网友们热烈讨论,大家惊讶之余,纷纷直呼“硬核”。
从一个画面到一段历史 “坦克情结”梦圆包头
短视频里的画面,来自位于包头市青山区的坦克路。与一般的城市道路不同,坦克路以110国道为界分为两段,一部分在内蒙古一机集团厂区之内,一部分在厂区之外,视频拍摄的正是厂区外的部分路段。厂区外路段南起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厂区北门与110国道交叉口,北抵一机靶场门口,全长3083米。“轰隆隆”,一辆辆崭新威武的坦克驶出一机厂区,碾过碎石路驶向靶场……这是当地群众经常可以看到的场景,“坦克路”的叫法由此传开。
说起这条路,那就不得不先提一下包头市的坦克制造史了。
诞生于20世纪初的坦克是当之无愧的“陆战之王”,至今仍是各国地面作战的中坚力量。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家底”一穷二白,自主制造坦克对于中国人来说仍然只能是梦想。当时,毛泽东同志这样说过:“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面对敌人的铁甲战车,志愿军战士只有手榴弹、爆破筒这样的轻武器。于是,一种“坦克情结”,萦绕在国人心间,挥之不去。
617厂,正是从这样满怀期待的历史目光中走来,碾出闪光的路迹。工农业生产经过几年恢复性建设与发展后,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推进156项重点工程建设,其中,建设我国第一家坦克制造厂617厂(现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就是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
从此开始,伴随中国陆军的成长足迹,无数坦克从这里送往部队、驶向疆场,我国坦克工业迈出了走向现代化的铿锵步伐。
今天,让我们将目光再次投向一机集团,探寻坦克路背后的“造梦”故事——
从59式到99式 坦克路见证传奇
伴着《草原晨曲》激昂的旋律,时间拨回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新中国成立之初,曾有外国专家断言:新中国造出自己的主战坦克需要20年。不过,这样的“预言”很快就被国庆十周年阅兵式上59式坦克的滚滚铁流踏碎。
时间紧、任务重,第一代一机人怀着“好男儿志在四方,炼红心扎根边疆”的雄心壮志,踊跃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五湖四海汇聚到包头,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汇成了建设中国人自己的坦克基地的兵工大军。在前苏联的支持下,科研人员与技术工人争分夺秒抢进度,攻克重重难关,用最快的速度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坦克制造厂,拉开了我国自主研制坦克的大幕。
1956年4月动工建设厂区;1958年12月25日第一台坦克(后定型为59式坦克)试制成功;1959年,实现完全独立生产坦克,首批国产的32辆59式坦克参加了建国十周年大阅兵,中国产坦克首次向公众亮相……装甲厚、火炮强的59式坦克的问世,宣告了中国不能生产坦克的历史彻底终结,也让我国主战坦克的技术水平赶上了世界装甲装备的发展步伐。
此后,一机集团一路高歌奋进,实现了国产坦克由仿制、改进到自行研制的重大转折。中国坦克从59式发展到99式,中国的坦克工业迅猛发展,走出一条成功的发展之路。一机生产的各种新式装备在国庆10周年、35周年、50周年、60周年阅兵式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上屡次“亮剑”,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从59式到99式,这些让国人为之自豪的国之重器,都曾从坦克路驶过。这条不平凡的坦克路,也见证了包头为共和国“铸盾砺剑”的非凡历程。
这是段值得回味和骄傲的历史。要知道,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一机集团要成功地生产出坦克,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随着浸润着军工人智慧与心血的武器装备研制成功列装部队,这些守卫国土的钢铁战车,也见证了中国军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光辉奋斗史。
从一段路到一群人 军工精神铸就大国重器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新中国坦克传奇的背后,是一代代一机人的挥洒热血、接续奋斗,是一项项重大自主科技创新突破,是“把一切献给党”的军工精神。
克服左手伤残和病痛,用一只手始终战斗在军工一线,并一次次突破自己技术峰值的“独手焊侠”卢仁峰;把四十年美好年华和毕生的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坦克科研事业的第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杜惠昌;祖孙三代七口人、军工报国脉脉传的全国劳动模范、8X8轮式战车总体系统设计师邢晓红……正是一代代一机人传承“把一切献给党”的军工精神,执着坚韧地接续奋斗,才有了一机集团今天的荣光。
数十年来,一代代一机人将个人理想和爱国情怀融入国防军工事业,把为国砺剑、锻造国之重器的使命牢牢刻进心间。一条3公里的坦克路,记录着他们的青春和梦想,也见证着他们不断攀登科技高峰、打造尖端武器装备的精神。
从一条路到一座城 砥砺奋进创造辉煌
与新中国坦克工业一同成长的,是包头这座不平凡的城市。
1953年,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国家根据发展工业的需要和包头所具备的有利条件,将156个重点项目中的6个放在了包头。内蒙古最大的工业城市从此横空出世。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万建设者,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来到包头。不管是哪里人,来了就是包头人。曾经的塞外荒原到处都是红红火火的建设现场,到处都是豪情万丈的青春力量。
包钢一号高炉建成出铁,一机、二机等重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包头工业重镇的基石由此奠定。包头恰如《草原晨曲》中双翼的神马,钢铁工业、机械工业比翼齐飞、齐头并进。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坦克路应运而生。
2017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与坦克路相交的兵工路带状公园正式向市民开放。这条东起赛罕路,西至民族东路,全长约7.2公里的带状公园,串联起北方兵器城、天鹅湖、太阳湖等公园,形成了独具包头特色的军事文化主题景区。
迷彩绿道,摆放着飞机、大炮、坦克和装甲车的公园,还有那醒目的坦克路标识和偶尔驶过的坦克,让这座北方城市散发着独特的气质,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们慕名而来。
坦克路的成长史,折射的是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是兵工人的奋斗历程,更是包头的辉煌与荣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百年奋斗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奋斗历史。”在党的二十大开启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新一代包头人必将带着对这座光荣城市的新期待,“爱包头、作贡献”,用奋斗激情创造新的传奇,续写崭新的新时代奋斗史。
(文/记者 张富博 王嘉伟 图/张富博)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