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周莉,第一印象是她很像一位温柔的大姐姐。但当你了解到她研究的科研项目时,一定会竖起大拇指。
读硕士,她学的是“病理”专业。读博士时,研究“抗肿瘤”药物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做博士后时,开展“艾滋病疫苗”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国际合作项目)。
上海2004年成为中国博士后制度的首批实践地。从包头出来,读硕士、博士和做博士后的周莉,踩准上海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机遇,2009年1月以博士后人才引入上海后,翻开了她研究药物生殖与发育毒理试验的实践管理新工作,开启建立GLP国际化安全评价体系平台的新篇章,成为一名药物安全“评价师”。
2006年6月,周莉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她在读博士期间研究的是“抗肿瘤”药物临床前的安全评价,为临床用药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信息。
“真实、科学的数据才能让我们做出正确判断,安全性是关乎生命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在评价时需要开展的各种试验,也必须经得起严格的数据核查。”周莉说。
博士毕业以后,周莉进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国际合作项目—— “艾滋病疫苗”的评价。2008年,周莉顺利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已经掌握了疫苗的评价原则。
2009年周莉作为博士后人才来到上海。周莉介绍说自己的工作内容类似于医院,“主要是做动物实验,动物就好比医院里的‘病人’,每个研究项目的专题负责人就是‘医生’,技术人员就是‘护士’。”专题负责人需要设计方案,由技术人员给药,观察动物的症状,最后采血做检验和病理,分析药物对它们产生了怎样的毒性改变。周莉介绍,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新药,而新药的上市则必须满足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三大要求,对周莉来说,这些已轻车熟路了。
这几年,周莉已经发表论文多篇,主编出版专著7部,发明专利8个……这些都是常人望尘莫及的医学研究成果。对于这些成就,周莉表示,希望能让这些技术手段、专利成果等尽快转化应用。
为了实现技术和成果的尽快转化,周莉现在进入了新的工作平台,开始担任GLP实验室的机构负责人。GLP的意思是“良好实验室规范”。
从科研院所的副主任,到企业的实验机构负责人,这样的身份转变,让周莉更加游刃有余地投入到事业中。
回到实验室,周莉带领团队检测大量的中药、化药、生物制品的安全性。产品既在国家药监局申报,也翻译成英文后到国外申报,进一步拓宽市场面。
周莉认为新药研究要有三个标准:实验室要求安全有效,工厂要求质量可控,药学规则要求可以成药。谈到实验室评价体系,她娓娓道来,尽显专业性。
实验室里的药物检测需要满足最基本的三大原则,分别是规范性、真实性以及科学性。周莉解释说:“我们追求的是实验的每个步骤、每个检测都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的要求执行,并且需要完整记录每个过程,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才能方便对实验进行观测、比较、评价,实现数据的实验室互任,以及国际互任,这就是规范性要求。实验的过程、结果都需如实记录,中间环节出现任何变化和异常,哪怕时间差了几分钟、生理盐水换了批号等,都需要如实记录在案,这是真实性要求。科学性重点体现在药物的剂量是否合适,各种检测指标是否合理,既有法规的要求,也有多年的经验,最后再根据动物的实验结果推算成人的剂量。”
在这个行业内工作时间越长,周莉越深知将创新药、好药推向市场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也深知责任重大。
周莉所在的实验室成立至今还不到五年,在业内已经逐渐做出特色。“希望未来能得到业内更多客户的认可,建成真正的国际化平台。”这是周莉的愿望。同时,她也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为包头的创新药物进行评价,并将之推上市。
通讯员:许庆、荣斌;融媒体记者:樊佳疑
周莉,包头人,曾任复旦大学硕士生导师。获上海市科技进步Ⅲ等奖1项、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科技进步Ⅱ等奖1项、中国药学会科技进步Ⅲ等奖1项,授权专利8项,主编出版专著7部。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