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果林的壮丽美景不仅出现在电视剧中,也在土右旗沟门镇的大地上开花结果,绘就一幅壮美的乡村新画卷,而产业振兴正是这画卷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产联动 擘画特色经济新篇章
阴山脚下,万亩果林飘香,累累硕果压倒树枝。眼下正值丰收的大好时节,在沟门镇大雁滩景区的多个水果采摘园,门口的喇叭叫卖着,吸引游客前来采摘。果农摘果售卖后,难掩收获后的喜悦,微红的脸颊露出笑容。
沟门镇种植果树已经有300年的历史,小小的果子成为沟门镇地方特色经济。当地黑色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有适合果树生长的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近年来,该镇按照融合型果品发展思路,积极拓宽新路径,探索新业态,不断实现果树产业专业化、规模化。
“为促进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沟门镇聚焦资源要素,推广‘党支部+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果农通过租赁承包、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加大财政投入,扩大种植果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 沟门镇党群服务中心副主任张瑞介绍。
目前,沟门镇集体经济林建设完成10000余亩,种植苗木10万余株,其中包括杏、李子、西梅、蟠桃、锦绣海棠等优质果品10余种,将3000多亩林果地和闲置房屋进行改造,发展采摘和民俗体验,建成大雁滩景区,于2017年申报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聚集兴旺人气,为村民增收致富拓宽渠道。
沿着大雁滩景区的路边,果农正在售卖果园新摘的果子,游客趁新鲜选购着。“之前果树产量不高,果子口感差,很少有人买,现在实施‘果品改良’,丰富果类品种、延长水果采摘季,我的采摘园现在有杏、李子、西梅等,除了平时出去卖,我们还借着大雁滩景区发展采摘来增加收入。”果农春海生说。
大雁滩果树实行“果品改良”三年行动,今年3月,沟门镇政府与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创建土右旗产教融合基地,引进了矮化密植新模式和高技术人才资源团队,加快推进了沿山区林果经济发展步伐,目前果品改良达20余种,果农每亩增收近万元。
此外该镇引进内农大博士团队研发推出“杏皮水”“稀果羹”“野生酸枣饮”等本地特色果饮产品,并在沟门镇西部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了果品深加工和冷链仓储项目,实现源头直采,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在叫响沟门镇果品知名度的赛道上,沟门镇也一直在寻求突破和创新。在每年举办杏花节、采摘节、美食节的基础上,该镇首次在2022年创建大雁滩水果主题文化馆,继续深挖果子背后的品牌文化附加值,为果树产业的持久发展积蓄能量。如今,大雁滩上多了五个可爱的“果蛋儿”吉祥物,欢迎游客的到来,讲述果品背后的文化故事。
而乡村振兴的故事还在继续上演,据了解,今年十月份,马留面粉厂、果品深加工等一批加工类项目将在沟门镇落地投产,沟门镇农业产业链不断“接二连三”,延长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惠民工程 绘就生态宜居新画卷
乡村振兴既要增加收入,也要铸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沟门镇配套乡村旅游设施,实施集中供热、环境整治、景观提升、综合服务设施提档等工程,不断提高乡村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走进沟门镇板申气村,街道干净整洁,屋舍整齐有序,村民们三三两两在村子里下象棋,刘禹锡笔下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正是对该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我们村开展集约化经营,目前在农户手里回收的土地达到5000余亩,将土地承包给种植大户,每年的租金收入也很可观。”板申气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广峰说。
板申气村建设了乡村振兴主题馆、村史馆等,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通过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新型德治平台,发挥群众自治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持续擦亮沟门镇乡村治理示范镇“金字招牌”,推进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建设,选树宣传乡村治理各类先进典型,加强示范带动引领,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从村容整洁、美丽宜居到产业兴旺,西湾村、板申气村成为沟门镇建设宜居宜业美丽家园的缩影。
沟门镇还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和污水治理,持续推进村容整洁常态长效,全力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镇,全镇农村环境面貌持续稳定改善。
如今的沟门镇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屋里有暖气、有厕所,大雁滩田园综合体瓜果飘香,全镇林果栽植近万亩,不仅环境比以前好了,家家户户的日子都变了样,果树种植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绿了乡村,红了日子。
下一步,沟门镇将继续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实施全域集中供热工程,年内启动西湾、东湾等村的供暖管网铺设工程。实施污水处理提升工程,在现有9个村实现污水集中处理的基础上,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实施卫生厕所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争取全镇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