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炒鸡蛋、维修家电成新的劳动课程
如何正确“打开”劳动教育
2022年3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劳动教育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
消息一出,家长们中有叫好的,也有质疑的。
叫好自不必说,谁都知道劳动教育对于孩子的全面成长乃至终身发展都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
但面对劳动课程标准中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十个任务群的若干项目,主要由谁来教?怎么教?有没有可能最终流于“拍照打卡”的形式?如何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有实效……都成为家长们关心的问题。
劳动教育,谁来教?——三大阵地发挥各自应有作用
“肯定又是各种拍视频,发在班级群里,能有什么实际意义。”
“手抄报、小手工、树状图……现在又多了西红柿炒鸡蛋、维修家电,放过孩子的爸妈吧!”
在一则相关新闻下,类似的留言不在少数。部分家长担心,所谓的劳动教育,最终可能流于形式,成为落在家长身上的又一项素质教育的新“任务”。
劳动教育,到底应该由谁来承担?
包头市教育督导评估中心主任吴秀玲认为,劳动教育有三大阵地——家庭、学校、社会。三大阵地都应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并协同配合,共同推进。学校要构建好劳动课程体系,对劳动教育进行进一步的具化,依据劳动教育指南以及学校实际建立清单推进实施。而家庭是劳动实践和习惯养成的最好阵地,家长应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养成良好、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习惯。同时全社会也应共同配合,为孩子们创造劳动机会。
通过采访,记者看到,我市各方面正在做相应的努力。
包钢十七小从2019年便开始积极探索,通过三年的酝酿、标准化、个性化、融合化,将课程重新梳理、构建,创生出了“生活+”劳动课程体系。
包钢十七小校长杜鏸认为,劳动教育要有科学的体系,学校应该发挥好主导作用,通过完善的课程体系引导学校、家庭、社会的三方配合。
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学校将校园内的打扫、值日、服务职责分解到班、到人,让孩子们在学校“和劳动美好相遇”。在此基础上,配合家长制定家庭劳动计划,并与周边社区、福利院、养老院、书店、博物馆等合作开展服务性劳动,充分调动起了家庭和社会力量。
“说实在的,要让我们家长自己教,不知道怎么教,也不知道教什么,这都需要学校的引导。”学生家长赵腾飞发挥自身农业种植所长,与学校一起开辟出校园里的半亩空地,为孩子们打造出一片种植“绿园”。“我作为家长,看到了学校的努力,也感受到了劳动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所以非常愿意配合。”
各地区也在尝试推进各方配合。
记者从石拐区教育局了解到,石拐区从政府层面统筹,印发了《石拐区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幼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正统一部署、逐年推进,形成科学完整的教育体系,实现“校校组织、班班参与、人人体验”目标。并成立了石拐区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区教育局、区发改委、区公安分局、区财政局、区农牧局、区文体局、区卫健委、区应急管理局、区市场监督局和各类群团组织作为主要成员单位,都将各负其责,纵向衔接、横向配合联手保障。
同时,石拐区还通过层层把关,为孩子们优选出场地、课程都符合要求的研学基地,建立校外劳动实践库,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劳动教育和研学实践体系,进一步形成校园内外推进合力。
劳动教育,怎么教?——思想引导和技能习得要有机结合
虽然《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已经明确了各阶段的教育内容,但有家长开玩笑说:“猛一看是懂了,可再细看又不懂了。”
“有些具体任务目标比较好实施。但有些目标,比如培养劳动精神,感觉宏观而抽象,不知道怎么才算实现了教育目标。”家长刘玲说。
吴秀玲说,在实施方面,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式都需要转变,既要培养孩子们的劳动技能、技巧,也要引导孩子们在实践中树立劳动意识、感悟劳动精神。
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也有各自的感悟。
内蒙古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石岩认为,劳动教育存在“劳”“教”分离、有“劳”无“教”的现象。“也就说,光是给孩子们布置一些零散的劳动任务,而缺乏系统策划和思想引导,这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需要破解的一个问题。”
杜鏸的理解是:“我们所进行的劳动教育不应是简单的技能习得和纯粹的丰富体验,而是要让孩子们在每一天、每一处、每一个沉浸式、融合化的劳动体验、实践和创造中,形成积极的劳动价值观,学会生存、积极生长、幸福生活,成为生命的样态。以此才能达成以劳动培育理想、以劳动发展本领、以劳动历练担当的育人目标。”
这样的理念,记者在包钢十七小的“绿园”里有了更深的理解。
“今天在‘绿园’里劳动有什么感受吗?”烈日下,老师一边指导孩子们如何喷葡萄糖酸钠、掐秧、摘菜,一边跟孩子们聊着。
“就这么一小片地,我们就感觉很热很累了,农民伯伯们种那么多地就更辛苦了。”“种地太不容易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粮食,珍惜幸福生活。”孩子们一边娴熟地劳作,一边叽叽喳喳地回应着老师。
“孩子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劳动,真的是懂事多了。了解了环卫工人、农民等很多行业的劳动价值,也能够理解大人的辛苦,回家主动帮我们做家务。”赵腾飞觉得,这才是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
学校在摸索的同时,地区也在探索。为了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石拐区与“越江云海”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请专业的机构做专业的事。“越江云海”结合石拐区实际设计开发的区本劳动教材,教育内容分学段、分学类,设置了小初高家务劳动技能、活动课程资源库、劳动习惯库等。结合不同学生群体统一筹划、安排、实施,促进小学低年级感知劳动乐趣,小学中高年级注重劳动习惯的养成,初中注重增加劳动知识与技能,普通高中注重丰富职业体验并涵养劳动情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劳动教育,如何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即将启动
“虽然我也知道劳动教育的好处和重要性,可家有三件事,先紧紧的来,我觉得还是以学习为重吧。”家长刘玲这样坦露自己的看法。
石拐区教育局体卫艺科分管美育和劳动教育工作的科员沈彤告诉记者,目前,家长、社会甚至学校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很多人仍然更为注重文化课学习和特长发展,而劳动意识淡薄。
究其根源,家长们给出的答案十分现实——中考和高考又不会考。
石拐区教育局在今年3月份做的《石拐区劳动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报告》也清楚地认识到了这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教育局及各学校缺少专门针对学生、劳动教育教师发展的考核及奖惩机制,经费投入欠缺,目前石拐6所中小学校只有一所学校有专职教师,其他5所都是兼职,并且其他学科教师的配合度不高,对劳动教育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性,整体缺乏制度约束,内生动力不足。
“这种功利思想不是一时半会儿形成的,想要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石岩认为,从国家、地方等层面推出针对学生和教师的相应评价考核机制,通过机制反作用于劳动教育的发展是有必要的,“这也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十分期待的。”
石岩告诉记者,一线教师们十分关注专职任教劳动教育的职业前景,期待能进一步打通和提升劳动教育专职任教的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绩效工资待遇、学科带头人评选等方面的途径,也希望能将劳动教育纳入考查科目。
吴秀玲说,事实上,国家的教育方针已经非常明确,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以来,国务院和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劳动教育的指导纲要、修订方案、课程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自上而下的贯通落实一直在推进,以后的推动力度会非常大。
吴秀玲介绍,近年来我市已将“五育并举”纳入了对学校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当中。2022年6月自治区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对学生的包含劳动教育在内的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到了中考招生的参考评价中。
记者在《方案》中看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从2022年9月1日起在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全面实施,到2025年全区实现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初中学生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基本依据的目标。到2025年,高中阶段学校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招收录取新生,原则上考查科目和综合素质评价全部达到C等(合格)及以上,方可具备普通高中录取资格。
“也就是说,对学生的考核机制已经启动。”吴秀玲说。
而针对一线教师关注的问题,吴秀玲说,“由于用人的体制机制上还不完善,目前从全国到地方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劳动教育的双专教师(学本课程专业的专职教师)。”
吴秀玲分析说,师范教育的专业开设没有及时跟进国家的教育改革步伐,目前还没有设置劳动教育专业,这也就意味着没有劳动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因此,也就不可能有劳动教育课程的双专教师。而非专业出身的教师如果专职任教劳动教育,就会遇到职称评定等问题。“这些年,我也多次呼吁,跟高等师范学院联合,拓展专业,定制培养劳动教育人才。现在国家已经把劳动教育纳入课程方案当中了,相信下一步教育、人社等相关部门会很快跟进相应机制的改革落实。”(记者 郭燕)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40年变迁史
劳动教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实施渠道是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并辅之以课外劳动、与有关学科教学的结合。
劳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来看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40年变迁史。
第一阶段:劳动技术全新亮相,小学四五年级每周一节劳动课。
1981年3月,《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颁布,规定:一、二、三年级学生可在课外时间,适当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小学四、五年级开设劳动课,每周1课时;另外,每周劳动1小时,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或简易劳动。
第二阶段:劳动成为全面发展的重要板块,中小学校建起劳动基地。
1985年国家教委组成后,明确提出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第一次提出把“劳”字与德、智、体、美并列为五育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为了确保中小学上好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1987年,国家教委颁发中小学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到1990年底,多数中小学校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生产劳动基地,全国共计有学农基地45.2万个,工厂7.7万个,第三产业9万个。
第三阶段:取消独立设置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劳动课趋向地方特色化。
1994年7月,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国家教委印发文件规定:小学在三、四、五、六年级开设劳动课,每周1课时;初中各年级开设劳动技术课,每周2课时;高中各年级开设劳动技术课,每学年4周。2000年1月,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取消了必修课中劳动技术课的单独设置,改设了包括四部分内容(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同时,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许多地方的中小学除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外,还专门开设了富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劳动课或劳动技术课。
第四阶段:劳动教育纳入相关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
2015年7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落实相关课程,开展校内劳动,组织校外劳动,鼓励家务劳动。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提到,要大力加强劳动教育,将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制度建设作了系统设计和战略部署。在劳动教育时间上,《意见》规定,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同时,还要在课外校外安排必要的劳动实践,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链接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劳动课程标准》设置了四个学段,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不同学段的目标。如在烹饪方面,第一学段(1-2年级)的学生,参与简单的家庭烹饪劳动,如择菜、洗菜等。第二学段(3-4年级)的学生,学会做凉拌菜、拼盘,学会蒸、煮的方法,如加热馒头、包子、煮鸡蛋、水饺等。第三学段(5-6年级)的学生,做2至3道菜,如西红杮炒鸡蛋、煎鸡蛋等,还要学会设计一顿营养食谱。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生,能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独立制作午餐或晚餐的3至4道菜等。
在农业生产劳动方面,一至四个学段,也列出相应学段的目标任务,包括种植植物和饲养小动物,体验种植蔬菜、饲养家禽,盆栽花草、果树等。《劳动课程标准》提到,劳动场域是项目实施的基础条件,劳动场所是指工厂、农场、专用教室等适合不同劳动项目的场所。
值得注意的是,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10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学校可结合实际,自主选择确定各年级任务群学习数量。其中,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4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4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2个任务群。
此外,《劳动课程标准》还提到,学校在实施劳动课程时要始终以开放的姿态,积极与家庭和社区紧密合作,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劳动教育环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