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菊扮靓小文公乡田野。通讯员 丁雨蓉 摄
盛夏七月,走进达茂旗小文公乡腮林村,一大片绿油油的板蓝根幼苗长势喜人,点亮了广袤田野。
板蓝根是传统的中药材,投入少、周期短、易种植、好管理、收益好,小文公乡土壤条件正适宜。2022年,腮林村因地制宜,连片种植板蓝根1300多亩。
“2022年我把自家的11亩土地流转出去,每亩一年300元,合同直接签了10年。一方面我流转了土地,另一方面又可以来地里干活赚取工资,特别好。”在地里忙活的村民卢欢东笑着说。
自从引进板蓝根种植产业,当地大部分村民都同卢欢东一样,能在家门口获得土地租赁费和务工报酬双重收入。承包土地的杨同林表示,2022年的板蓝根亩产值预计在3000元左右,到现在已经吸纳了周边农户10余人就业。“今年种植的板蓝根预计十月份就能采收,机器收,人工挑,还会再雇佣20余人,当日工资当日结,妇女老人都能干。”
近年来,小文公乡党委政府积极转变思路、认真谋划部署,带领干部赴山西、山东、赤峰等地考察数次,各村开拓进取、主动作为,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将工作重心放在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亩产值上,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等形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特色种植业规模化发展。
2021年,小文公村尝试种植500亩黄芪,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村民也增收不少。2022年继续扩大种植面积,争取乡村振兴资金30万元种植黄芪300亩。除此之外,在了解到种植草红花产生的价值远高于种植传统农作物时,且种植技术要求不高,适合农户自身发展后,村两委还积极与种植大户对接,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2022年,小文公村种植草红花1130亩,预计亩产300斤,产值1186.5万元。按照三茬花期计算,亩均收入1万元左右,三个批次采摘红花可带动劳动力100余人,打破小文公乡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种植结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拿工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曾经,一朵朵雪菊、一头头大蒜带领村民走出一条具有小文公乡特点的致富道路;如今,小文公乡又继续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发力,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组合拳”,正成为小文公乡推进乡村振兴、群众致富的崭新舞台。
融媒体记者:梁彦强、李娜;通讯员:丁雨蓉;编辑:任旭(实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