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回望
——申中明《太行望》品读
苏联文学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代表作《金蔷薇》的第一篇文章是《珍贵的尘土》,它里面的主人公——巴黎清洁工约翰·沙梅,决定送给团长女儿苏珊娜一朵金蔷薇。为此他收集首饰作坊尘土,把其中的金屑筛出来,日积月累后打造成一只金蔷薇。“说不定像母亲跟他说过的,它可以使许多普通的人幸福。谁知道呢!”——通过这篇寓世名章,大师直接要求作家们,一定要收集生活中诸多美好细小的东西,怀揣责任与热爱,写出带给读者们幸福和希望的好作品,以满足他们对于人类和社会怀有的美好期待,而这也是作家和作者们最幸福的事。时至今日,我们有幸看到申中明先生呈送给广大读者的一支“金蔷薇”,它的名字叫《太行望》。
申中明先生的童年和少年在河南省林州市度过。19岁时,他参军来到祖国北疆乌兰察布市,自此离别家乡,一别就是39年。中途由于勤奋好学,他被推荐为通讯员,作品也由此见诸于各种报刊杂志。之后他又以优异成绩被某军事院校录取,之后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团级干部。转业后,他先后在包头市几个党政机关担任领导职务。如今已到知天命之年,他便将自己的过往创作集结成书,命名为《太行望》,既以此抒发自己多年的思乡之情,也借此表达自己的人生领悟。
《太行望》是一部包括散文、诗歌和其他文体在内的作品合集。通观全书,散文部分更好体现了作者的初衷,故本文以它们作为观摩主体。这些散文创作总体上采用回溯叙事方法和反照示意的表述方式。所谓回溯叙事,即作者基于当下认知状态位,对过往生活进行回忆、记录和认定,从而使过去的人生得以凝炼、总结和定位,使其具有新的认知意义,也在此过程展示出作者截至目前的人生时空结构和成长逻辑,进而赋予作品和书籍最终的现实意义。这些散文,无论是语言、结构、线索和表达意图,都并不复杂,呈现出鲜明的“有一说一”和“有事说事”特点。诚然,散文创作应该讲究语言修饰、细节刻画和表达延伸,如此可使文章更显生动、丰富和充实,但如果把握不好,也往往会使散文最大的特点——“本真”出现“失真”问题,即过度的修辞、细节滥用以及联想延伸,会使散文文貌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令文章混乱无色、散软无骨、靡浅无魂。散文终应追求“素颜”之美,过度修饰和无谓延伸无异像注射了玻尿酸的脸,再美也是假的,不能让人观感舒适,更经不起时间考验。而据笔者了解,申中明先生并非没有很好的修辞与联想发散能力,可见他在创作文章时是“有意而为之”,应该是对创作设立的初衷定位。不是吗,他是贫苦父母一手带大的孩子,是兄长姐姐悉心关照的小弟,也是四下乡邻悉知的聪明小子,所以以本真面貌“现身”最恰当不过。在书里,“他”必须讲家乡话,做事依家乡礼数,而不能讲普通话,不能把自己当城里人,不能刻意改变自己,如果在这点上发生偏差,那么他对于家乡亲人的感情就会虚假,他自己的整个童年和少年也将沦为“造假”,整部作品将失去真实意义,成为一部失败作品。所以通读这些朴实无华、质感纯真的文章,能够鲜明真切地看到他那个贫困落后的乡下,看到他为生活操劳的沧桑父母,看到他哥哥姐姐艰苦的生活状态,也看到他令人唏嘘的童年和少年生活。他坚持“有事说事”、“有理讲理”、“有情抒情”和“有义薄义”的原则,使这部作品切实接了地气,有了根基,彰显出生机,展示出生命活力。采用回溯叙事的方法,回溯过往必然不是创作初衷,而是作者希望通过作品反思和见证过去,对照现实,澄照将来,即以他的反思、见证,为别人提供参考和范例,也赋予他自身新质的体验与感悟。这就是表述上的反照示意。作者在作品中呈现的方方面面,都将会令读者产生共情,他们或可以扩展新认知,或因被触动而进行深入思考,也可能会与作者有过相同经历而产生共鸣。这样,如果作者能够把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东西收集、整理出来,那么这也正是大师康·帕乌斯托夫斯基所特别强调的文学创作的“幸福准则”。
申中明先生是个勤奋、上进和温暖的人,他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太行望》里展示出家乡和亲人奉送给他的金色尘土,如父亲手里那只粉色塑料口琴,如他参军临行前母亲十步之外的送别,如姐姐喂他那只打碎的鸡蛋,也如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更如漫长严谨的军旅生活,而经他提取、淬炼,最终成功制造出《太行望》这支珍贵的“金蔷薇”。这支金蔷薇,传递着他对于亲人的热爱,对于军旅生活的热爱、对于工作的热爱,对于人生的热爱,对于社会的热爱,对于国家的热爱,对于生命的热爱,以及对于全人类的热爱。所有这些热爱,温暖、光明、博大,充满力量与希望,令人倍受鼓舞、倍感振奋。
“恰如这个老清洁工的金蔷薇是为了预祝苏珊娜幸福而作的一样,我们的作品是为了预祝大地的美丽,为幸福、欢乐、自由而战斗的号召,人类心胸的开阔以及理智的力量战胜黑暗,如同永世不没的太阳一般光辉灿烂。”
《太行望》,既是申中明先生对于自己过往幸福的回望,亦是他为广大读者和整个社会由衷奉献的另一种幸福守望。(包讷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