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说起这地方来就是‘走包头绕石拐’的,没想到现在建得这么好了。”这个初夏,65岁的市民赵阿姨随女儿来到花舞人间景区游玩。因为印象还停留在“矿区”,这次再来石拐,真的是眼前一亮。
赵阿姨的老印象源于石拐区的老形象。这里曾经“依煤而建、缘煤而兴”,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煤炭资源枯竭,石拐区开始了二次创业。
在探索转型的新征程中,石拐区逐渐发掘出了自身巨大的“绿”色潜力——旅游业,“生态文旅立区”成为发展战略之一。
2016年11月,国家旅游局公布了“全国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石拐区名列其中。从只有一个五当召,到花舞人间、包头古城、戎王羊绒文化产业园、赵北古长城、喇嘛河生态景观、大青山影视基地等景点的逐步建设,“打造国家级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目标日益清晰,石拐的形象也随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实现着由“黑”到“绿”的转身。
“记得2018年第一次带着孩子来花舞人间玩,真的是惊艳呀。那么大的景区,那么大片的绿地,那么多的鲜花,感觉是到了世外桃源,在拥挤喧闹的城市里真是难得的好去处。”赵阿姨的女儿刘洁说。
因为有30多年前单位组织去五当召旅游途径破旧盘山路时惊心动魄的经历,赵阿姨一直拒绝再来石拐。此次重游,感受是和女儿一样的“惊艳”。
“没想到新区开车半个来小时就到了,马路那么宽那么平整,城区和景区都那么漂亮。”虽然只是半日游,但赵阿姨转得十分开心,“听说有个青山村也不错,下次跟老朋友们一起去吃吃农家饭,看看新农村是啥样。”
旅游业的发展,给石拐区带来了大量的人气,2018年至2021年,每年的游客人数都达到了100多万人次,同时带来的还有2019年至2021年7.1亿元的旅游综合“绿色”收入。
以几大A级旅游景点为依托,结合乡村振兴事业,石拐区进而连“点”成“线”,探索出包括经典研学、民俗体验、历史人文等七条各具特色的全域自驾经典游线路。
不同的线路,多样的选择,再加上便捷的交通,游客可以驾车根据自家的喜好沿路玩个痛快。
“为了给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各景区在不断完善软硬件设施,目前已有200多路探头接入我局智慧监控平台,平安景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石拐区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吕艳娜介绍。
每年来都有新变化,这是石拐区旅游业想要给游客们的体验。
2021年,石拐区通过系统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查明辖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2大类文化资源共11个;有旅游资源73个,优良级旅游资源42个;新发现认定旅游资源4个;旅游资源在建筑与设施、历史遗迹上存在明显优势,在岁时节令活动上具有一定特色,在水域景观、人文活动上也存在较好的资源优势。
充分发掘历史、文化、自然等旅游资源,准确把握“沉浸式”旅游的发展趋势,石拐区旅游业正在谋划更大的发展。
石拐区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汤化雨告诉记者,“未来3—5年我们将通过招商引资发展27个新的旅游项目,打造‘4+1’文旅项目体系,并通过加大营销力度打响‘阳刚之气’主题品牌。”
依托赵北长城遗址遗迹,打造“英雄营地”;依托百年煤炭工业遗存,打造“怀旧山城”;以虎头山青少年实践基地为抓手,打造“极限山谷”;依托五当召景区及周边,打造“知识丛林”;以喜桂图新区为承载,打造“亲子休闲中心”——在汤化雨的描绘中,石拐区正在向绿色发展生态智慧旅游区大步迈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