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经过各地推荐、网友点赞评议和专家评审等环节,共有152人(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身边好人光荣上榜。包头供电公司昆区供电分公司检修工崔家增获评敬业奉献“中国好人”。
崔家增,中国共产党党员,1970年生。作为包头供电公司“金徽”创新工作室技术领军人,他积极投身到TQC(全面质量管理)等电力检修创新工作中,拥有4项国家专利,相继研发出40余项创新成果,其中15项创新成果荣获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公司级以上奖励。2020年12月,“金徽”创新工作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
32年如一日坚守创新攻关第一线,崔家增在传帮带中书写着责任与担当。他是企业里的“发明家”,更是工程中的“安全护卫”。
企业里的“发明家”
昆区供电公司金徽雷锋创新工作室里,有一个以崔家增名字命名的职工创新示范岗。
在这个示范岗上诞生了获得国家专利的“防滑脚扣”、“0.4KV可挂地线式电缆分支箱”;获得公司级、自治区级奖项的“电力抢修车工具柜”、“低压内置式接地线的改进”……这些成绩和荣誉,见证了崔家增20年基层岗位的磨炼和对电力事业的无尽热爱。正是这份爱与责任,推动他一次又一次完成技术创新。
电力抢修如同营救生命,抢出一秒就可能创造奇迹。设备、人员、技术等都是必备条件。实践中,崔家增发现,电力抢修车需要常备安全防护、线路施工、照明通讯、仪器仪表、工器具等30多种器具材料,由于没有专用工具柜,各种工器具材料只能混放,影响了电力抢修的效率。
经反复推敲和设计,崔家增根据现有车型设计出一种易取、易放、可拆卸的工具柜,实现了工器具的定置管理,既提高了工器具的完好率,更进一步夯实了安全作业基础。电力抢修车工具柜的发明,填补了公司系统内电力抢修车车载工器具定置管理的空白。在公司科技项目的支持下,该成果迅速得到推广,为包头电力系统快速抢修助力增速。
针对电缆新出线无法明辨的问题,崔家增先后设计了卡扣式样品、双扎带式图纸,还试制了塑封扎带式样品。经过论证,塑封扎带式电缆标示牌因制作简便、施工简单、成本低廉而被选用。经过18个月的土壤模拟实验后,这个创新项目样品经过验证完全达到设计目标,目前已在2016年大修电缆热熔项目上试推广应用。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职工创新工作室”和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三星级创新工作室”的领军人,崔家增结合创新工作室的发展规划,建立了“在实践中培养,在交流中提高,在‘传帮带’中进步”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调动技术骨干、行业能手主观能动性,签订“师带徒”合同,充分发挥老师傅的“传帮带”作用,促进了年轻人才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
工程中的“安全护卫”
除了技术创新,检修安全同样是崔家增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安全员,他仔细检查每一名入网工作人员的特种作业证和体检报告书,结合作业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
当过20年检修工的崔家增知道,上午11时以后是工作进入转场或尾声的时段,工作人员极容易松懈。他就利用这个时间段去抽查工作班组成员对安全措施的了解程度。为防止小型作业现场安全措施布置流于形式,他常会出其不意地提前“藏”在现场,重点检查班前会和验电环节是否规范。
安全监督工作中,发现简单违章行为时,他会立即提出来要求整改;遇到重复性违章时,他会追到班组进行通报整改;出现尖锐的安全问题时,他会毫不留情地制止,严厉批评,直至停工整顿……根据工作笔记,他每年整理出约4万字的安全要求,利用办公平台发给每一位干部职工,实现安全教育的全覆盖。同事们一边感叹他是个“狠人”,一边却又佩服他的“较真”。
2018年4月,崔家增突发脑梗。经历了一夜昏迷不醒、一周头晕目眩,一个月后口歪眼斜的他,从学习站立开始,配合每天从头到脚50多针的针灸治疗,用最坚强的毅力让生活回到原来的轨道上。但受病情影响,他不能再从事往常的检修作业。于是,他便开始着手把30年的工作心得总结成文字。《从新冠疫情应对谈安全认识的重要性》、《我们怎样干工作才能安全》等6篇论文先后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有3篇论文分别获得电力行业和电力公司二等奖、三等奖。他撰写的《对一颗螺丝钉价值的反思》还获得了公司安全月征文一等奖。
“敬业奉献”,简简单单4个字,崔家增却用一言一行、一笔一划地认真书写了30多年。
(文/记者 姬卉春 图/通讯员 孔博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