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包头

马鞍制作 马背上的匠心传承

在达茂旗草原,有这样一位倾心马鞍制作十余年的手艺人,对于每件作品,他都别具匠心,精雕细琢,坚守和传承着马鞍制作技艺。他就是巴音敖包苏木巴音宝力格嘎查马鞍非遗传承人巴音毕力格。

走进巴音毕力格的民族手工工艺品店,一副副制作精良的马鞍和各种精致的配饰映入眼帘。“这儿的马鞍不仅好看,而且很结实,坐着也舒服。”一位慕名前来购买马鞍的牧民说,“爱骑马的汉子都以拥有一副精致的马鞍而自豪。”

巴音毕力格在打磨马鞍

“我们制作马鞍的这项民间技艺,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巴音毕力格向记者介绍着马鞍的历史发展,“古时在没有工具工匠的条件下,就把一块皮子披到马背上,当作马鞍。”经过千百年的锤炼,蒙古族马鞍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2008年6月7日,这项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马鞍在牧民心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现在道路已经四通八达,乘车出行也更为便捷,但是很多牧民仍旧喜欢将马作为交通工具,马是牧民无法割舍的亲密朋友,策马扬鞭、驰骋草原,是牧民放松自我的一种方式。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好马配好鞍”。在巴音毕力格看来,这个“好”字首先是要合适,置于马背之上,能够跟马背高度契合,并且不会对马造成伤害,这就可以称得上是一副好鞍了。

“一副好的马鞍,不但能让人坐着舒服,连马也会看着精神起来。”谈起马鞍的手工制作,巴音毕力格表示,马鞍的实用性远大于观赏性。

巴音毕力格出生于普通的牧民家庭,从小在马背上成长的他,在父亲的教导下十多岁就学会了制作马鞍,如今是马鞍非遗传承人,但他更愿意别人称呼自己为“鞍匠”。2009年,他拜师当地有名的鞍匠,专门学习制作达茂旗当地的马鞍,这一做就是十多年。

“马鞍不仅有男女之分,也分成人、孩子的,除了马鞍,配套的马鞍带、马肚带、马镫、马嚼等也十分讲究。”巴音毕力格说。马鞍制作的工序繁多,要求也高。一副马鞍的制作工艺集木工、刺绣、金属、皮件、鬃毛等工艺为一体,每道工序从原料的采集、加工的程序、制作的手法、产品的样式都有固定的方法和标准,用料十分讲究。“黑桦木是制作马鞍最理想的木料,其次就是白桦木。”

据巴音毕力格介绍,每副马鞍需要用四块木料,两块凸形的叫左鞍板和右鞍板,两块U形的叫前鞍桥和后鞍桥,砍制时不用模具和机器,鞍子的角度、宽度、弧度全凭制作艺人的眼力和经验,靠纯手工完成。“鞍板和鞍桥是制作马鞍最关键的步骤,角度、弧线直接决定马鞍的形状,稍有误差就会摩擦马背。等鞍板和鞍桥的胶水风干后,刷上漆,漆面干透后才能进行后面的制作工序。”

谈起马鞍制作,原本不善言辞的巴音毕力格渐渐地打开了话匣子,“一副好的马鞍过几十年,仍然可以使用,用得久的马鞍不仅有使用价值,更具有收藏价值。以前的马鞍以实用和舒适为主,现在来制作马鞍的顾客大部分是摆在家里做装饰或者作为结婚礼物送给孩子一代代往下传,凝结了一家几代人对马鞍的感情。”

十余年的马鞍制作,伴随着巴音毕力格精湛的技艺,一块块看似普通的木料,精雕细琢,变成了一副副精致的马鞍,融入了他对马鞍制作的深厚情感。如今,巴音毕力格已经把爱好当作事业经营,全身心投入到马鞍制作技艺的传承中。

精致的马鞍

“做马鞍就是我的乐趣,更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刀一刻,手上的老茧磨了一层又一层,巴音毕力格心中热爱制作马鞍这门手艺,用持之以恒精益求精诠释着工匠精神。

通讯员:田晓娜;融媒体记者:李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