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城市化像重型卡车,风驰电掣,碾压着农耕文化,较之更偏、更远的草原游牧生活,更有恍如隔世之感。我作为在内蒙古半农半牧区长大的成年人尚且如此,孩子们呢,在网上种菜,从屏幕里看动物,虚拟的情境是一张假币,无法兑换鲜活的生命感受。鲍尔吉·原野的长篇少年小说《乌兰牧骑的孩子》,庶几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把读者从失去血色的网络空间中解救出来,引领孩子们投身于大草原的怀抱,领略那童趣盎然、略带几分野性的别样的少年风采。
故事发生在1965年暑假,乌兰牧骑演员的几个孩子,随父母从县城来到白银花草原,他们少不更事,淘气、冒险、闯祸,大人的教育和影响,牧区生活的锻炼,辽阔草原的陶冶,在种种新奇、惊险的体验中成长,他们渐渐懂事了,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品性,都得到了培育。乌兰牧骑,蒙语音译,意为“红色的嫩芽”,铁木尔、海兰花们,就是那火苗般跳荡的红色嫩芽。
儿童文学不能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神鸟在第一章的标题里就出现了——《神鸟落在珊瑚树上》,赛罕汗乌拉山里的神鸟乌音嘎(意为好听的旋律),古代就住在山里。作家对乌音嘎的那一番描写,着实神乎其神,那神鸟的翅膀扑腾在孩子们的心里。我所说的孩子,既指书里的小主人公们,也包括书外的小读者们。神鸟,从童话里飞出来,驻在孩子们的心窝里,不走了。
作家笔下的喻像,都是以孩子的眼睛为取景器的。“苹果树开花后,像白蝴蝶被胶水黏在了树枝上,想飞却飞不起来。”以蝶喻花,锦上添花,本体和喻体带给读者双重的审美感受。胶水黏住,飞不起来,又是孩子才会有的想法,天真而稚气。接下来孩子们的对话,营造出奇思妙想、亦真亦幻的童话世界,为全书奠定了基调。在这里,原野一向表现出来的特色和优势,观察的精微,笔触的细腻,他的绣花针一般的功力,得到了出神入化的呈示。白云如象,鸟动枝颤,特别让人称妙的是,说凉鞋的横格是十字路口,蚂蚁走走停停是迷路了。多么有意思,这是典型的儿童思维啊。小鱼可以长到船那么大,他们可以骑着鱼回家,这都是孩子的奇怪念头,只属于孩子们。书中的人、事、物、景,都是用儿童的小心思在想,用儿童的清纯的眸子去看。
语感优良的原野,敏锐地觉察到,12岁的铁木耳学会用转折性关联词语“但是”了,这是思维水平的进阶,是抽象思维的萌芽。他也留意到孩子们的言语习得,写进作品,成为很有意思的细节。首长讲话,战士总是回答“是”,“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嘛,孩子们不懂这些,只觉得新鲜、好玩。
在作家笔下,金色的沙漠,绿色的草原,蓝色的湖泊,都是令人神往的童话世界。作家奉献的,不是我小时候读的线描的、黑白的连环画,而是斑斓的彩绘。深绿、浅绿、金红、玫瑰色、青铜色、灰蓝色、深蓝色、银灰色、白垩色等,作家用他的调色板,装点着孩子们的心理图式。草原是动物的家园。沙漠救援中,沙漠之舟骆驼摇摇晃晃走来,这个庞然大物,连江格尔都没见过,当然吸引了小读者的眼球。马是草原的精灵。第十一章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驰骋在草原上的马群,孩子们过了骑马瘾,读者也跟着大饱眼福。铁木耳在第四章就渴望见到狼了。读到最后一章时,我暗忖,蒙古族有苍狼白鹿的美丽传说,关乎族群的起源,原野怎么没给狼一个专场表演的机会呢?正这么想着,狼来了!
大众传媒时代,视听触角穿透时空,上天入地,纵横古今,无所不能。连未来的一切都在科学幻想中展露无遗时,想象的空间被严重挤压,孩子们的想象力受到束缚,甚至被扼杀。培养、开发,让孩子们放飞想象,是教育及儿童文学的时代课题。第五章第一节孩子们看星星的描写,精妙绝伦。星星充当了触媒,它激发着孩子们异想天开,一个神奇的世界从他们的心灵里诞生,又滋养着他们的心灵。劣质的教育,导致孩子心灵枯竭,提起笔来没的可写,绞尽脑汁仍是一片空白,他们太需要这样的来自浩瀚星空的开蒙了。这段描写启示我们反思科学教育的负面性,当一切都说得出为什么,没有疑问,没有未知领域,无异于把孩子们领到了死胡同。而满脑子问号,并试着以自己的方式给出答案,才是孩子们最好的智力状态。爱因斯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推崇“无知”的,他一生都对大自然有着孩童般的直觉和敬畏,世界从来没有让他失去好奇。如果有机会编写语文课本,我一定把这一节节选出来,让更多的小朋友受益。
民间艺人哈日衣罕讲的故事,诗意、浪漫,充满神奇的想象。故事里,榆树可以走路,天神能变出很多东西来。这美妙动听的故事,也在培育着孩子们的想象力。故事讲完了,老人要唱歌了,江格尔还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他磨着老人,说有树有羊了,还缺一只狗,硬要天神变出一只狗来才罢休。铁木耳兴奋得无法入眠,喊来江格尔,蒙上被单,接续着把故事讲下去,小哥俩讨论着,争论着,思维被彻底激活,夸张的幅度更大了,老虎、豹子可以装进天神的衣兜里,各种动物放在天神的耳朵眼儿里、牙缝里、头发里。另外的三个孩子也被吸引过来了。后来,故事竟泛滥到铁木耳的梦境里了。我们的语文课,要是能有这样的教学效果,该多好啊!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作品,是人类自我意识的最初萌动和觉醒。人类童年与个体人童年的同构性,使得儿童文学与神话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明乎此,我们才好理解,在《乌兰牧骑的孩子》里,那些虚虚实实、真假莫辨的描写,为作品增添了神秘色彩,契合着孩子们懵懵懂懂的心理征候,极大地满足着孩子们的好奇心。我们看到,失明的外婆,会把想象与真实的生活相混淆。雨水里竟然活蹦乱跳地生出小鱼来。
《乌兰牧骑的孩子》把小读者带到辽阔的大草原,像放风筝一样,尽情地放飞想象,快快打开书来读吧。
通讯员:张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