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春节前夕,在北方稀土所属科研单位——稀土研究院的大楼内,理化检测中心技术人员正在实验室里紧张而有序地开展检测工作,白色的大褂、专注的神情、安静的环境……与过节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
“这样的工作节奏,技术人员已经习以为常。大家手上都是急活儿,不能因为节假日就停下手里的活,过年过节不休息是常有的事儿。”包头稀土研究院科研管理部副部长于晶雪告诉记者,由于承担着多项国内、国际重要的标准化工作,加班加点、节假日无休对技术人员们而言,似乎已成常态。特别是在近期召开的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上,自治区主席王莉霞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包头建设战略资源和现代装备制造基地,更是激发了科研人员干事创业的激情。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标准”逐渐成为各国经贸往来的“通用语言”,并在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等方面作用日益凸显。然而,长期以来,稀土行业的国际标准却一直空缺,严重制约着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稀土生产、交易及应用。制定稀土行业国际标准,提升我国稀土行业国际影响力,成为我国新一代稀土行业工作者不懈的努力和追求。
在科研工作者孜孜不倦的努力下,中国稀土标准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早在2020年10月,由北方稀土历时3年牵头起草的《稀土术语—第1部分:矿产品、氧化物及其化合物》和参与起草的《稀土术语—第2部分:金属及其合金》两项国际标准发布。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稀土技术委员会自2015年成立以来首批发布的国际标准,北方稀土开创了稀土行业国际标准的先河,向世界有力传递了中国声音。
当前,稀土元素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但不同的国家、行业对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有不同的描述。“起草稀土术语国际标准可在国际上规范稀土用语,更好地促进国际贸易、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稀土领域国内外标准一致性水平。”于晶雪说。
术语是国际标准体系的基础,北方稀土还向分析方法、产品标准等项目的制定上延伸。据包头稀土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王彦介绍,从2020年开始,北方稀土研究院又开始着手筹备关于稀土分析方法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2021年6月份已经成功注册,这是由稀土研究院牵头主导制定的第二个稀土国际标准。
如今,北方稀土加大中国标准“走出去”的步伐,让更多的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声音。记者了解到,稀土研究院作为北方稀土参与标准工作的主力军,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便开始着手国家标准制定工作,经过几代人的执着努力,推动国内稀土标准实现了从少到多,从上游到下游不断提升。
在稀土院理化检测中心办公室,记者看到两本厚厚的《中国稀土标准汇编》,两册书共有2000多页,里面的很多稀土标准化成果出自稀土研究院。当前,现行有效的稀土国家及行业标准共计300余项,稀土院牵头及参与制定的标准就已达到180余项,占标准制定总数的近60%。仅2021年,稀土院牵头和参与的在研标准项目就已达到76项。
为更好地发挥行业引领作用,近年来,北方稀土组织申请了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稀土)、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稀土行业中心、国家稀土冶炼节能标准化示范创建等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国家级重要平台及项目。同时参与中国稀土行业协会、中国稀土学会、稀土工业污染防治技术联盟开展的团体标准制定工作,推动了国家稀土标准化体系的形成,并一路领衔国家标准走向世界。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采标用标,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同步制定,同时要创造更多条件锻炼队伍,让更多的国际标准富含‘中国智慧’。”于晶雪说,提升行业发展国际影响力,引领中国稀土标准登临国际舞台,这是北方稀土的使命与担当,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记者 张建芳 实习生 李子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