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要闻

聚焦城市里的“微细胞”

当我们休息的时候,身体没有动,但呼吸正常,血液流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仍在运行。

人体如此,城市也是这样。

在包头大步流星地迈出每一步的背后,是城市里千千万万个民生小店、小微企业、个体户维持着城市有机体的正常运转,勾连起整个城市的生机与脉动。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都市,每一个微小细胞都不应该被忽视。于是,记者走进小商小铺,走近经营者,走入他们的内心。

老张的幸福

在东河区的南星铁西农贸市场,老张的水果摊位前人来人往,老张一边给顾客选好的水果称斤打包,一边回答着路人问价,忙得支不开身。“这要在以前马路上,冬天出摊不但受罪,也没几个顾客光顾。”他说,搬到综合体里的新市场后,不论是顾客的光顾次数还是在出摊时间上,都比原来干游商强。想起以前撂地摆摊的生活,老张苦笑道:“不容易啊!居民区附近人多,但路也窄,有时摆摊的人多了,堵得人家吃饭的电瓶车都没法开进来,不仅附近的居民和司机,就连街边的门店也有意见,隔三差五地吵架。”

在城管和市场经营者的协商下,老张以一个月1250的价格租下了这间15平方米的摊位。从此,老张的笑脸上又多了几道褶子。老张是河南农村人,儿子和儿媳在包头打工,自从有了孙女,老张就从老家来跟着儿子生活了。“人老了,人家说什么是幸福,跟家人在一起吃饭就是幸福。”

李秀莲的生意经

李秀莲在太平寺服装城经营已经将近10年,“以前进货就只看衣服好不好看,现在进货考虑的是服装的面料、版型、颜色好不好,是不是受市场欢迎。”李秀莲一边整理着货架上的衣服一边说。

“我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卖衣服挣来的,房子、车子、养孩子,如今到这个年纪了也离不开这个行业了。”但这两年如附骨之疽的疫情和网络购物使得包括她在内的很多商户收入大不如前。“这两年虽然困难不少,但明显感到了咱们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降税免租,减的都是真金白银呀!”李秀莲说。不仅如此,像她这样的小商户们也开始转型发展,她从看不懂、玩不转智能手机的“老人”,变身现在熟练使用多款商贸应用软件,开拓多条线上卖货的“潮人”。“因为减免多,再加上商户沟通群里大家互相支招、互相帮助,抓好年前这个旺季,今年预计能过个好年了。”她兴奋地对记者说。

福気兄弟的理想

“很有格调和氛围,打卡喽。”“大家一定要来体验一次。”“被种草好久了,今天排了好久的队总算吃到了。”昆区钢22街坊的福気餐厅里摩肩接踵,热闹非凡。谁能想到在后疫情时代,餐饮行业大受影响的情况下,这家藏在深巷内的餐厅却逆势而上,愣是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其他餐厅选址时都精心挑选地段,让餐馆显眼,福気餐厅为什么选在一个小区里不易被发现的地方呢?创始人之一的“闹桑”回答道:“2018年,我们几个兄弟想着做点啥,资金有限,就挑了这么个地方开餐馆,凿墙、粉刷、改造、陈列等等工作都是我们自己动手,好多都是旧物重新利用。”

福気餐厅开业后,起初顾客寥寥,抱着“既然赚不上钱,那就先赚个吆喝”的心态,他们另辟蹊径,开始举办各类文创活动。三年来,福気兄弟搞了近百场大小活动,与餐饮相关的内容虽然不多,但他们的特立独行确实赚了不少人气,餐厅的特殊气质也吸引了很多年轻的食客。“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像一个吸了水的海绵,只要不断挤压,就像海绵会出水一样,总能释放出更多的潜力。”闹桑说。

李称心的手艺

凌晨五点,昆区阿吉奈道上的咏心面馆就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打扫卫生、调制凉菜、和面,忙活完一系列准备工作后,李称心就坐在门口的凳子上,招呼进店的顾客。

“我做了一辈子的传统事宴面了。”李称心老爷子笑呵呵地说。“过去,大家办事宴都是在自己家里面办,请我们这些人做饭,给来宾吃碗事宴面,摆上八大碗。后来,事宴饭就承包给酒店了,如今在城市里都没这个习惯了,只有农村里的老一辈可能还传承着。”眼看着活越来越少,孩子一天天长大,李称心决定离开老家沙尔沁,进城开店。凭借着原汁原味的传统手艺,李家祖孙三代在昆区扎了根。谈及店名,李称心老爷子兴致盎然道:“我儿子给起的。看上去是把我爷俩的名字里各用一个字组成的,实际上还有这永记初心的含义呢。”已有20多年党龄当过侦察兵的儿子是老爷子最大的骄傲,如今儿子是这个家的主心骨。

到了中午饭点时间,面馆的四张桌子坐满了顾客。“开始的时候,我还担心我这做面的手艺落伍了,只租了这间28平方米的门店,儿子把厨房设计成开放式的,让顾客们一目了然我们面馆怎么做面、卫生怎么样。”“该换个大点的地方了。”有老顾客热心地建议道。

老郭的杂货店

“开店不容易啊!”老郭想起过去的日子,嘴角不自觉地露出一丝苦笑。老郭的故事还是要从1995年说起。“当年,我是走西口从吕梁市临县过来的,先投奔亲戚学摄像,后来在铝厂开了一家照相馆,再后来手机的照相功能越来越好,2010年我就在东河区白银路路东开了这家杂货店。”

老郭最先租的店面只有五十平方米,主要卖一些生活劳保用品、五金等杂货。为了多营业一些时间,老郭要看店到晚上十一点;为了让杂货店的货品更物美价廉,老郭还要经常去外地市场进货。看到店里总有很多工人来买劳保用品,老郭主动联系工厂后勤拿下订单,现在他已经有了三家稳定的订购单位。靠着辛苦打拼和多年积累的好口碑,现在老郭不仅换了眼下这个两层共150平方米的店面,还在附近的小区里买了房,小店一年的年营业额就有三十万左右。

“对于我们这种小微商户,政府帮扶,不收税!”谈及疫情带来的影响老郭摆摆手道。虽然疫情期间是生意最差的时段,但老郭信心满满,“疫情的寒冬马上就要过去,我们这些小微商户的春天还会远吗?”

流年易掷,未来可期。高楼大厦自有它的繁花似锦,小街小巷也有它的安稳岁月。卖水果的老张、卖服装的李秀莲、开餐厅的福気兄弟们、开杂货店的老郭和开面馆的李老爷子和我们一样,都是为了生活在城市中奔波忙碌的小人物,他们和我们都是这座城市的微小细胞,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却是城市烟火气的守望者。

(文/图 见习记者 王嘉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