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专题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红色蒙古包里心归一

冬日的朝阳染红草原,唤醒了阿古拉。他招呼妻子煮上奶茶,备好奶食,等待“客人”上门。

前一晚,一位家住满都拉镇的牧民在微信里与他相约,今天要来他家的红色蒙古包借阅图书。

牧民口中的红色蒙古包,于2021年8月份建成并投入使用,位于达茂旗巴音花镇吉忽龙图嘎查党员阿古拉家门前。

蒙古包内,有一大排环形书柜,陈列有包括党史学习教育、民族政策、法律法规、民族文化、农牧业技术等在内的各类书籍3000余册。方圆几公里内的各族群众,常来这里借阅图书、交流感情,听听讲座、聊聊心事,把这里当成了新的共有精神家园。

达茂旗草原广袤辽阔,农牧民居住分散,为了将党的声音传递给草原深处每位农牧民,打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最后一公里”,2021年,达茂旗民委分别在巴音敖包苏木、巴音花镇、满都拉镇、查干哈达边境派出所、达尔汗苏木建设了5个红色蒙古包,加上之前已经建成的30个,星星之火,遂成燎原。

每个红色蒙古包的选址,都经过了精心考虑。巴音敖包苏木党委副书记、政府苏木达常虹告诉记者,“我们选在农牧民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辐射半径大约十几公里、辐射农牧户10户左右”。巴音花镇则经过调整,最终在镇子一南一北各设置了一个相对大型的红色蒙古包,确保能够最大范围覆盖到周边各族群众。

建设与使用并重,是让红色蒙古包迅速成为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的“密码”。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召开后,巴音花镇党委书记丁利兵深入红色蒙古包,第一时间为各族群众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在全市第38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期间,巴音花镇联合达茂旗民委、旗司法局和旗文体旅游广电局来到红色蒙古包,开展了法治宣传活动。专业人士结合一个个真实案例,为各族群众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法律援助条例》等法律法规,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受了雪灾怎么领救济款?”“低保待遇是不是又提高了?”旗民政局在红色蒙古包里举行了一场救灾救济、优抚安置、农村低保等民生政策的解读,参与群众踊跃提问,互动热情。

据了解,巴音花镇吉忽龙图嘎查的红色蒙古包投入仅4个月,就开展了各类大型宣讲宣传活动12场次,这还不包括党员日常活动以及群众自发的读书阅览。

有在红色蒙古包使用“量”上下功夫的,也有在使用“质”上深耕细作的。

1927年至1950年,我国著名地质学者丁道衡在跟随西北科考团考察勘探时,在巴音敖包苏木境内发现了铁矿,这才有了后来家喻户晓的“齐心协力建包钢”的故事。“三千孤儿入内蒙”历史佳话的主人公当中,有11位国家的孩子留在了巴音敖包。如何赓续好红色血脉?如何把这些宝贵的红色资源变成鲜活教材?

答案写在了红色蒙古包里。在位于巴音宝力格嘎查的红色蒙古包内,一幅幅珍贵的黑白照片打造成的照片墙,展示了白云铁矿从发现到建设的全过程,为“齐心协力建包钢”续上了详尽的“前传”。

“我常常听妈妈讲起她小时候的事儿。”敖登塔娜是“三千孤儿”之一乌吉玛的女儿,她的故事、她妈妈的故事就是红色蒙古包里最好的宣讲材料。“小时候妈妈患了腹泻,当时交通不方便,姥姥姥爷就赶着马车、顶着寒风,走了一天把她送到医院看病。”妈妈时常叮嘱她:“一定要好好学习、发愤图强,将来有机会好报答草原额吉的养育恩情。”

敖登塔娜牢记妈妈的嘱托,大学一毕业就与其他3位国家孩子的后代一起回到了巴音敖包苏木。如今,她已经是巴音宝力格嘎查委员会的副主任了。

这几天,他们几个正在以父辈和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内容谋划一部舞台剧并打算参演其中,等作品成熟了,将会在红色蒙古包里为各族群众演出。她说,草原额吉守护了她和妈妈,如今,换她来守护草原上的各族群众。

“你看咱们这儿的路能不能修一修,一到冬天下点雪,买点草料都运不进来。”阿古拉的红色蒙古包里,大家读书间隙聊起天来,这个问题一下子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阿古拉把这个问题向嘎查党支部作了汇报,经过多方协调,不久之后,方圆15公里内14户群众家门前,都通上了石子路。

“我们得让各族群众都知道,党始终把大家的急难愁盼都放在心上呢。”市民委民族科科长伏森告诉我们,在农牧民家门口建设的这个红色蒙古包,就是要让生活在草原深处、边境线上的各族群众能够真切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惦念,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

(记者 贾慧珍 梁晶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