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区的老住户们应该还记得,如今文化路东段的位置,在多年前正是昌福村旧村村民的生活区。当时这里还是一派郊区景象,昌福村也是名副其实的“城边村”。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乡村的繁荣,还是原来的位置,昔日的城边村已经成为今时的“城中村”,昌福村也发展成为一座高楼林立、商业繁荣的新村。在L形商业区的环绕之下,新村之内是一幅恬静宜居的生活画卷,新村之外则是青山区另一处繁华所在。每当夜幕降临霓虹亮起,新村的另一张面孔逐渐生动起来。
怡人新村
走进青山区东部青福镇昌福村,这里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的美好景象尽收眼底。
昌福村一角
商业街区灵动的夜晚
“多年以前昌福村是坐落在城区边缘的一个村子,这里没有下水设施和排污管道,一遇到雨水季节,污水就淤堵在路边,生活环境可想而知。但这里位置便利,租房还便宜,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靠种地和租房。”昌福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瑞平介绍。
近年来,随着青山区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型农村等决策部署,昌福村立足实际开发建设,旧村的样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0年以后,昌福村通过整体安置拆迁脱胎换骨,迅速实现城市化。随着新村的落成,文化路东延工程的完工通车以及周边保利花园、包头第三十六中等住宅区和学校的入驻,这一片城边的区域渐渐活跃起来。
今年的第一场雪后,记者再次走进昌福新村,工整宽敞的区间道上往来有序,停车位施划科学充分,各项便民服务设施完善齐备,村民生活环境的提升较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除此之外,昌福村在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利用上也下足了功夫。在新村中心位置,占地约1500平方米的村党群服务中心已全面升级,充分发挥服务村民的作用。陈瑞平介绍,通过盘活现有资源,既把各项便民服务进行了高效整合,也让村民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和谐新村
昌福村名字叫“村”,但多年来城乡交互融合,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引领了村民思想“城市化”,除仍需日常务农以外,村民“由内而外”与城市的文明发展齐头并进,昌福村也早早成为自治区级文明村。乡村治理得好不好,看村民相处如何便一目了然。在昌福村,村民相处融洽,矛盾并不多见,即使发生了纠纷,通过村委会进行调解,很快便化干戈为玉帛。
“村子一直与城区保持着密切交流,受环境影响村民的整体素质也较高。还记得在旧村拆迁安置之时,村民们顾全大局积极配合,原计划一到两年内完成的安置任务在短短半年内就顺利完成,为新村的顺利推进打开了局面。在村民安置中,敬老扶弱的人性化理念也一直贯穿其中。”陈瑞平告诉记者,村子的日常治理中充分听取村民心声,“前两天,有村民提出小区单元门使用年久有门体损坏的情况,担心有安全隐患。村委收到反馈后进行讨论,讨论通过后随即联系厂家进行更换,村民到访随时聆听,发现问题随时解决。”
发展新村
搬迁新村以来,昌福村村集体经济迅速发展壮大。村子在文化路和青东东路沿街统一规划了商业街区,不仅极大提升了村集体经济的收入,也给村里的年轻人提供了大展拳脚的平台。
昌福村村民小杨在商业街经营婴幼用品门市,如今生意做得越来越好,在昌福村,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他一样,抛开了种地收租的“老套路”创业打拼,不仅收入显著提升,个人也有了更大的发展和提升。近些年,也有一些人重新回归土地,将设施农业经营得有声有色。一年四季新鲜蔬菜不断,不但经济好了,也丰富了周边居民的菜篮子。今年还有村民在蔬菜种植的基础上增加养殖,效益越来越好。
在昌福村村委,记者看到了村子制定的五年经济发展规划。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以及周边新楼盘实现入住,区域内人流大增、市场需求广泛,昌福村计划将现有商业街进行升级改造,在村子预留的8亩土地上建设商业体,发展休闲娱乐产业及酒店、写字楼等经济。“计划建成涵盖餐饮结构的商业写字楼,重点发展商业经济和物业租赁经济,届时,预计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达到600多万元,目前项目规划方案已制定完成,正在完善手续进一步推进。未来,昌福村的集体产业将继续壮大,将给村民提供广阔的就业与收入渠道。”陈瑞平介绍。
包头晚报全媒体记者 霍晓霞 实习生 马霄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