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秋收陆续落幕了,地里没有了沉甸甸的粮食,留下了一地秸秆。过去处理这些秸秆,是农民们特别头疼的一件事儿,但是如今,这些秸秆却成了宝贝。
这两天,土右旗美岱召镇瓦窑村1600亩玉米和葵花已经收割完成,作为“上膜下秸”盐碱地示范田,今年地里的这些秸秆不光不能清理,来年庄稼的收成还都指望它呢。
蒙阳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薛文介绍:“这个技术用六个字就概括了,‘上抑、下隔、中改’。上抑就是地膜覆盖,覆地膜的目的是保湿保墒,同时要起到一个抑制盐碱的作用;下隔就是形成秸秆隔层阻盐;中改就是在植物根层,我们根据土壤的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的肥料,淡化植物根层的盐碱。”
薛文告诉记者,农民们现在做的工作,就是“下隔”,他们将秸秆收集搅碎后,重新平整的铺在地面上,根据盐碱程度,每亩平铺的秸秆在800公斤到1300公斤不等。之后,这些秸秆就要重新回到“土壤”的怀抱当中了。用专业犁具,180度把秸秆翻到地下35到40公分,形成了秸秆隔层,这个隔层就是通过秋浇(灌),把盐压下去,就是一个秸秆阻盐的理论,叫做下隔。
“上膜下秸”盐碱地集成技术以地膜覆盖配合秸秆深埋为核心,集成水肥优化调控,土壤调理剂和抗盐碱专用肥引用技术等系列研究成果,集覆盖、隔层、深耕、改土培肥和秸秆还田等措施为一体。这项技术专注于内蒙古沿黄灌区盐碱地的治理,在巴彦淖尔市已经进行了三年的技术示范。近两年,在土右旗美岱召镇、将军尧镇等地共开辟了8000亩盐碱地改良示范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来源:包头广播电视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