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花雨

(文化)重阳时节秋光好

“茱萸半紫菊花黄,时节催人日夜忙。”

“此生几度换炎凉,过了重阳又一阳。”

过完中秋是重阳,农历九月初九因为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是为重阳节。

重阳于我们,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也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12月28日,我国将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年节。

重阳节的来历

我国传统节日都与农时有关,重阳也不例外。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意思是,金秋时节,颗粒归仓,人们要用丰收的粮食敬天敬帝敬谢祖先。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所以,重阳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尽管战国时,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直到西汉时,也只是在皇宫中进行的活动,汉宫中已经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的习俗。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是月律中无射,言群木庶草,无有射地而生。至于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飧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这封信就写在九月九日重阳日。首先说了重阳节的来历:九是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日月重“阳”,民间认为是个良辰佳日,往往在这一天摆宴会友,庆贺一番,共祝健康长寿。阴历九月,很多草木都逐渐枯萎凋零了,只有菊花开得十分茂盛,在万物凋零的秋日里怒放。倔强而正直的屈原正因为眼看“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才“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因此,奉上一束菊花,贺友人钟繇寿比彭祖,颐养天年。

魏晋南北朝时,重阳节的登高、插戴茱萸、赏菊、宴饮、吃糕等习俗已基本定型。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也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公元785年,唐德宗下诏把九月九日重阳节正式确定为官方法定节日。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诸如饮宴、吟诗、骑射、围猎等,所以唐代的重阳赋诗很多。

唐代帝王们在重阳节既要登高游宴,又要赏菊赋诗,还想射箭游猎,很显然一天时间不够用。于是,重阳节就提前到九月八日开始,或推后至十日仍过重阳节。因此唐代重阳节不是一天,而是两天或三天。《辇下岁时记》云:“都城重九后一日宴赏,号小重阳。”唐代大诗人李白写下《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道出了当时九月十日“小重阳”的风俗。

明代时,重阳饮宴之风更盛,登高习俗更加浓厚。还有个与前代不同的习俗,那就是吃柿子。据说有一年,朱元璋微服私访出城,饥饿口渴时见有一树红柿子,就摘了吃下10枚才饱,回宫后下旨封柿子为凌霜侯,令天下人在重阳节都吃柿子,以示纪念。

到了清朝,重阳节已成为“寻常节”,顺治十三年定礼制:“唯立春、上元、四月八日、端阳、重阳皆寻常节”。皇帝在这天也要设宴,宴会上君臣也要赋诗。

重阳习俗

因为王维的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透露了重阳节的两大习俗,一是登高,一是插茱萸。

重阳节登高之俗始于西汉,“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拔楔登高”(《西京杂记》)。九月初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正是登高远望好时节。孙思邈在《千金方·月令》中说:“重阳日,必以肴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同时,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因此,重阳节登山“辞青”也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唐朝另一位因重阳登高写出千古名篇的是王勃。据《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前往交趾省亲探父途中,九月九日路过南昌时应邀登滕王阁作《滕王阁序》,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

茱萸,又命“越椒”,是一种药用植物,三国曹植的《浮萍篇》这样记载:“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因为茱萸味香烈,可“辟除恶气,而御初寒”,因此古人将茱萸作为驱邪的神物,并送其雅号“辟邪翁”。汉代时,人们已经开始在重阳日佩戴茱萸,魏晋时人们插茱萸,唐代则皆而有之。茱萸的主要作用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有一段时间天气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而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

诗人词家描写重九插茱萸的诗词不胜枚举。李白有“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王维有“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有诗“茱萸正少佩,折取寄情亲”。宋祁词曰“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除了佩插茱萸,还有看茱萸。如杜甫寓居蓝田崔氏庄,与故人同饮,醉玩茱萸,作诗云:“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九日蓝田崔氏庄》)

重九仲秋,正是菊花盛开时节。唐代时赏菊之风已然盛行,比如孟浩然的那首《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还有白居易在《重阳席上赋白菊》——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就连杜牧九日登高时都要——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宋代的重阳节更是从宫廷到民间都要购菊、赏菊、饮菊、答菊,还点菊灯、吃菊花。《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曰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日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水浒传》中第七十一回描写了水泊梁山重阳节菊花会“宋江便叫宋清,安排大筵席,会众兄弟,同赏菊花,唤做菊花之会,……忠义堂上遍插菊花,各依此坐,分头把盏。堂前两边筛锣击鼓,大吹大擂,笑语喧哗,觥筹交错,众头领开怀痛饮。”宋江大醉,叫取纸笔来。一时乘着酒兴,作满江红一词。道是:“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

我们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专属的节日饮食。重阳节自汉代以来就有传统的饮食,这就是吃重阳糕,饮菊花酒。

汉晋时将重阳糕称为“蓬饵”。“蓬饵”是用蓬草加黍米制成。蓬草是一种菊科植物,用蓬草只是取其香味。据《玉烛宝典》云:“九月食饵,饮菊花酒者,黍林并收,以因私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到了唐代,重阳糕的名目就多了起来,有麻葛糕、米锦糕以及菊花糕等。因“糕”与“高”同音,古人相信“百事皆高”之说,所以重阳节登高之时吃糕,象征着步步登高,独具深意。

菊花酒是用菊花酿制而成的。菊花凌霜不枯,傲寒而开,气味芬芳。因此每当菊花含苞待放时,人们采花蕾叶茎,杂以黍米酿制,待到次年九月九日开坛取饮。诗人们也把菊花酒写进了诗里,王之涣有“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九日送别》)李欣有“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皇甫冉有“不见白衣来送酒,但令黄菊自开花”(《重阳日酬李观》)。可见唐朝时,人们就已经几乎是无菊无酒不重阳,不插茱萸不过节了。至今,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仍会登高、插茱萸、赏菊、喝菊花酒、还要吃糕。

重阳敬老

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早在汉朝时,我国就有重阳节求寿的习俗。2012年12月28日,我国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人初生,日初出。上山迟,下山疾。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此诗是唐代王建的《短歌行》,意思是人刚刚出生的时候,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成长总是缓慢,退步与衰弱却非常迅速。一百年不过三万六千个白天,夜里也要努力当半个白天用。有歌有舞还需早早享受,因为我们的身体只会一天不如一天。别人都说有了子女好,却不知道有了儿女,才让自己早早老去。杜甫曾有诗云“人生七十古来稀”。但是走在今天的街头,身边的老人比比皆是。

2021年5月,我国公布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全国人口共14.1亿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70%;65岁以上人口为1.91亿,占比13.50%。按照国际通行的划分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即进入到老龄化社会;达到14%,即进入深度老龄化;达到20%,则进入超老龄化社会。目前,我们13.5%的数据也就意味着我国已经处于深度老龄化社会的边缘。社会老龄化的背后,是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5岁提高到了77岁。人生七十已经不再是古来稀了。

为了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美德。根据宪法,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第三次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发展老龄事业的工作格局。

202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其中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要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等。”

为使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我国在城市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和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农村实行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许多地方还采取特殊的措施救助贫困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

随着人口结构越来越“老”,世界却已经步入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新时代。当我们已经离不开智能手机和网络时,很多老年人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没办法挂号、买票、购物,甚至连乘坐公交车都成了麻烦事。

早在20世纪90年代,较早进入互联网时代的美国首次提出数字鸿沟概念。其中,20世纪60年代以前出生的老年人,由于他们不愿或不擅长使用网络,不断被边缘化,甚至被排斥在数字生活之外,被归类为典型的“数字难民”。

相比因受教育程度带来的知识鸿沟,数字鸿沟似乎更加难以弥合,而且数字鸿沟不光是老年人的问题,甚至不是现在的老年人面对的问题,而是随着技术进步,以后的每一代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老龄化”的概念,即“提升老年人生命质量,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追求健康、参与、保障的过程”。

在弥合老年数字鸿沟方式上,我国倡导家庭“数字反哺”,鼓励年轻人教会老年人使用设备和互联网,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化生活。同时,也有专家提出,在老龄化服务中,要坚持数字化和非数字化两条腿走路,社会要给不愿或不能上网的老年人提供替代方案,让数字化服务成为可选项,让“数字断连”的老年人也能获得同样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包头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范思慧)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