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包头

非遗小院“神奇的存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传承不仅要有传承人,更要有一个传播的大环境。近年来,我市不断开拓传承途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到各种文化活动中,还给他们提供很多的机会充分展示非遗文化的魅力。

而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们,更是自觉肩负这份责任,不断突破自我,寻找各种机会和建立各种途径传习技能。

小小非遗世界

在石拐区的包头古城里,就有这样一座古朴的院落,走进这方天地,仿若进入了非遗世界。

石头砌墙,木质门窗,碧瓦飞檐,斗拱青砖,凉亭上挂着彩色的灯笼,玻璃上贴着讲究的窗花……这处院子里11间小屋,被游客称为“神奇的存在”。

 


 

 

粗略观赏,发现每间房屋各有“芳名”,有学堂、书房、客厅、闺房、厨房……功能十分齐全。今年五月,这个藏匿着老一代人儿时记忆的四合院,蜕变成各类民间艺术聚集、碰撞、生根发芽的地方———非遗小院。

“学堂”

走进“学堂”,映入眼帘的是挂在墙上各种各样的剪纸作品,民间剪纸艺术家施跃进盘坐炕头,一把剪刀,一张折叠几层的红纸,经过她一番上下翻飞地裁剪,一对活灵活现的蝴蝶豁然出现在眼前。

“我们是山西人,过去家里都是麻纸窗户,从小就和姥姥、奶奶学习剪纸。2015年拜师学艺,进一步学习了剪纸艺术。”施跃进说。

墙上一幅名叫《刘干妈探病》的剪纸作品,人物动作、表情惟妙惟肖,故事情节也十分逗趣。

看着墙上的作品,施跃进说:“因为土右旗被评为全国二人台文化艺术之乡,我创作了刘干妈剪纸。我的三幅剪纸,《买碗》《刘干妈探病》《打千秋》都获得了自治区一等奖。”

今年39岁的张清清从2005年开始跟随剪纸艺术家孙二玲学习剪纸,现在是孙氏剪纸的第四代传承人。在这个小院儿里,属她最年轻。“剪纸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手艺,现在很少有年轻人学习,所以我传承这种艺术,觉得非常高兴,也非常有意义。”张清清激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一幅剪纸,从设计到制作,张清清总会融入许多时尚元素,她想让年轻人了解这项古老的传统手艺。

张清清说:“剪纸有1500多年历史,希望让更多的小孩来看见我们的手艺。”

“厨房”

走进“厨房”,一张长凳、一碗茶汤、一柄龙壶,仿古地砖,墙上挂满老照片,目之所及,都是老包头的记忆。

一个锃亮的龙嘴大铜壶旁,非物质文化遗产茶汤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旭阳说起茶汤滔滔不绝。

“泼制茶汤最重要的就是选料。铜壶里的开水倒入碗中,冲翻碗底的小米面,小米面变成羮状。然后撒上红糖、瓜子仁、芝麻、葡萄干、果丹皮粒等辅料。一碗喷香的茶汤就做好了。”说话间,一碗香气扑鼻的茶汤就出现在眼前,王旭阳自信地说,这是咱包头最正宗的茶汤。

“茶汤流传下来已经100多年了,我加入传承人的行列里头,既可以把老祖宗留下的记忆传承下去,又能让大众吃到美味的食物。”王旭阳说,现在会做茶汤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了,这门“绝活”更显得稀罕。

“闺房”

在“闺房”中,雕花木床上摆放着整齐的锦被,旁边精致的六合枕,十分惹眼。

“六合枕”全名叫“六合镂空花枕”,每一个枕头都是经过36道缝制工艺、手工缝制2000多针而成。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合枕手工制作技艺传人温永华介绍:“这技艺是我母亲家祖传下来的一种,我是第四代传承人,现在六合枕项目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包头市流传比较广泛。”

在传承传统技艺基础上,温永华在六合枕中融入了现代文化元素和草原特色元素,形状也由原来的六孔衍生为八孔、十孔、十二孔、十八孔等等。

“我觉得传统产品必须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合现代生活,这样才能走得更远,传承得更广。”温永华说。

剪纸、六合枕、核雕、茶汤、手工羊脂皂、烫画、面塑、布艺娃娃、香包……古朴和现代,民俗和时尚,在这个小院儿里交织交融。

“我希望能不停地引进好项目,让人来一趟小院儿,能够看到更多、更好的非遗项目。也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走进这个小院儿,让他们了解一下我们现有的二三十种非遗,认识非遗。能够看到、学到更多非遗的制作方法。”作为非遗小院的负责人,温永华希望把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汇聚在一起,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和了解。

包头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永峰 实习生  娜荷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