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赓续红色血脉 创造新时代新业绩 “齐心协力建包钢”再谱新篇章

作为红色资源承载企业,包钢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挖、集纳、保护红色历史,传播、弘扬、升华精神内涵,充分发挥并用好“齐心协力建包钢”红色资源优势,激发并汇聚不忘初心、接续奋斗的强大动力,努力创造新时代新业绩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讲到了“齐心协力建包钢”这段历史佳话。一席话语,富含深意,一时间,草原儿女为之振奋、备受鼓舞,掀起了重温历史、再启征程的红色热潮。

作为红色资源承载企业,包钢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挖、集纳、保护红色历史,传播、弘扬、升华精神内涵,充分发挥并用好“齐心协力建包钢”红色资源优势,激发并汇聚不忘初心、接续奋斗的强大动力,努力创造新时代新业绩。

坚守初心 赓续红色血脉

在葛桂林老人家里,一尊木质雕塑“拓荒牛”摆在显眼位置。每每看到它,老人的思绪就回到那个火热的时代。

包钢,是新中国首批建设的三大钢铁企业之一。1958年,包钢正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人们热切期望的一号高炉建设却遇到了设备和建设材料供应不足的难题。

党中央很重视包钢建设,提出“要想办法为包钢解决困难”。一时间,全国上下掀起一场全国支援包钢的热潮。

“平均每天有10多个车皮的设备和材料从全国各地运到包钢。”葛老回忆,在“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口号的感召下,22个省市区、55个城市、700余家企业支援包钢、8万多人建设包钢。

“正是这批人,铸就了包钢的精神内核:守望相助、甘于奉献、敢于创新、自强不息。”这些年,葛老整理撰写了大量关于宣传老一辈包钢人创业的文稿,他希望年轻一代记住历史,不忘初心。

在全国支援的热潮下,包钢的建设以超常的速度进行着。1959年9月26日5时55分,包钢一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时间。从此,内蒙古草原寸铁不产的历史结束。

精神在,血脉在,力量就在。

在红色精神的感召下,60多年来,包钢走过了从“一炉铁”到“百种钢”的锻造之路。

一代代包钢人把当年“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精神能量转化为生产力,一批批“包钢制造”走向全国重点项目建设现场。

曾经,包钢创下多项“第一”:1971年7月,试轧出第一批245×10毫米无缝钢管,结束了我国不产大口径无缝钢管的历史;1976年、1984年,第一支每米60公斤钢轨和每米75公斤钢轨先后试轧成功,开创了我国生产此类钢轨的先河;1998年6月,成功研发出每米75公斤铌稀土轨……

全球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三分之二的钢轨来自包钢。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各大油田以及钢结构领域,包钢的无缝钢管占据一席之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号系列飞船、“中国探月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也都有包钢稀土产品的身影。

目前,包钢累计产钢超2.6亿吨、实现利税830亿元以上,并拥有包钢股份和北方稀土两个上市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稀土工业基地和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

如今,在包钢轨梁厂,轧机轰鸣,火红的钢坯在上千米长的万能轧钢生产线上被挤压延长,经过反复轧制,在生产线末端变成一根根高速钢轨。稀土钢、冷轧板、高速钢轨……包钢正在不断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加快由“一钢独大”的传统钢企向稀土新材料等领域拓展。

60多年来,包钢在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中不断前进,始终与国家事业发展同频共振。进入新发展阶段,包钢紧跟国家前进的节拍,顺应时代大势和发展需求,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新包钢。

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精神

百年岁月峥嵘,精神薪火相传。

如今,包钢相继拆除老旧设备,但一号高炉依然矗立,包钢科研人员历时5年多研发的碱性球团冶炼技术让她成为坚守一线60多年的长寿高炉。

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一号高炉承载的红色血脉赓续不断。

当年,包钢一号高炉荣誉炉长刘志祥毅然放弃到清华大学深造的机会,来到祖国北疆,成为包钢第一代建设者,与8万多名创业者一起奋战,结束了草原寸铁不产的历史,开启了内蒙古工业发展的先河。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传承。

如今,刘志祥家三代11口都是“包钢人”,先后在包钢不同工作岗位上勤恳工作。

在国外留学8年的外孙徐光远两年前选择回国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后。“作为‘85后’的青年力量,我一定要传承姥爷那一辈‘实干报国’的艰苦奋斗精神。”徐光远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们青年科技人员要用科技去强大我们的国家,这是我们身负的时代使命,义不容辞。”

不是“包钢人”,却有“包钢情”的徐光远,让当年放弃清华的刘志祥就这样和清华大学再续前缘。“包钢‘毕业’和清华毕业是一样的!”老人说。

一世“钢”三代“魂”,刘志祥老人的故事被多家媒体报道后,被广为传诵,也成为“齐心协力建包钢”这段历史佳话的生动教材。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能够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包钢(集团)下大功夫讲好“齐心协力建包钢”过去故事、现在故事和未来故事,把“齐心协力建包钢”红色资源挖掘的过程、红色精神力量激发的过程,转化为鼓舞广大干部职工赓续精神血脉。

在包钢党委制定的党史学习教育方案中,创新开展“齐心协力建包钢”主题实践活动,建成“齐心协力建包钢”展陈馆及一号高炉红色文化展厅,把“沉睡”档案馆的红色资源编书建馆,把展馆变成党史“课堂”,把档案资料变成党史“教材”,先后组织4万多名干部职工分批次到展馆开展党性教育,让党的历史可感知、可触摸、可体悟。

“通过展馆学习,我深入地了解了当初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号召下,建设者们齐聚包头,靠手拉肩扛,创造了在戈壁荒漠上建成世界上最先进钢铁厂的人间奇迹;深刻领悟了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刻体会了‘齐心协力建包钢’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参观学习之后,包钢(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干事朱海燕表示,作为包钢的青年一代,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工作,勇于创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用好红色资源,做好红色资源的外输滋养,让“齐心协力建包钢”历史佳话成为全社会的精神动力。包钢先后接受超过1.5万名社会各级各界党员群众来包钢红色文化展馆进行党性教育,使“齐心协力建包钢”展陈馆成了广大党员群众的“精神加油站”。

注入红色动力 激发创业热情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企业亦是如此。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包钢(集团)用骄人业绩,诠释了传承红色血脉带来的强大发展动力。

7月20日,包钢(集团)公布该公司2020年社会责任报告以及2021年上半年经营发展情况。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及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包钢统筹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等重点工作,齐心协力,终化危为机,实现营业收入866.76亿元,利润总额15.91亿元,上缴税金45.13亿元,为“十三五”发展画上圆满句号,开创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今年以来,包钢党委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团结带领职工群众学史力行,全面开新局,实现了“三个新”。

创造了经营业绩新高度。2021年上半年,包钢经营业绩站上了67年以来发展的新高度。1至7月份,累计产钢923.08万吨,同比增长5.58%,预计实现营业收入693亿元以上,同比增加205亿元以上;预计实现利润总额60亿元以上,同比增加56亿元以上;上交税费38.12亿元,同比增加11.87亿元。

塑造了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推进以稀土为重心的战略转型,打好稀土牌、资源牌,打造国内乃至世界最大的萤石利用基地。批量试制各类稀土钢产品,累计完成和在研的稀土钢项目70余项,与宝武清能开展30万吨焦油深加工合作,深化与泰纳瑞斯特殊扣油套管产品合作。坚持绿色生态发展,持续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完成金属制造公司五烧2号烧结机、500万吨球团、仓储中心综合料场封闭等超低排放改造项目;超前规划实施“双碳”工作,在中国钢铁行业第三家、包头市首家发布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规划,走在行业前列,彰显出了红色本色的优良传统、绿色底色的责任担当。

激活了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在自治区率先推进经营管理团队市场化选聘和契约化管理,对50个正职岗位、173个副职岗位公开选聘,彻底打破铁交椅;有19人退出经营团队,同时签订任期制、契约化管理目标任务书,有效激发了干部队伍活力。

同时,包钢(集团)还秉承“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优良传统,尽己所能回馈群众办实事。集团党委先后确定公示三批32条“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全部都是含金量高、职工热切期盼、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包钢聚焦“五个着力、三项重点”推进办实事,新增资金投入近25亿余元,广大职工群众得到普惠。

“下一步,包钢将继续从‘齐心协力建包钢’红色资源中汲取智慧力量,奋力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包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魏栓师表示,未来,包钢要力争实现成为自治区首家收入超千亿元企业,全年利润创历史新高,两大主业产量规模创纪录,“国企三年改革行动”走在自治区排头,研发投入、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职工收入全面创新高,持续扩大经营改革发展成果,谱写包钢在新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实习生 田牧泽)

(包头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建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