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要闻

兴胜镇:振兴出新招 乡村更美丽

初秋时节,青山区兴胜镇王老大村一派生机勃勃!干净整洁的乡间小路两旁,一片片果实累累的玉米地铺展在眼前,粗壮的玉米秆高过成人,葱葱郁郁的墨绿色玉米棒饱满而结实,宽大的玉米叶在阳光照射下更加翠绿,一绺一绺玉米缨黄中带红,清风吹来,玉米地里簌簌作响……

近年来,兴胜镇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坚持把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以发展乡村旅游为龙头,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着力点,以培育文明新风为抓手,持续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落地生根。

农合盘活土地

农民科技致富

最近,段德武几乎每天早晨都要到玉米地转上一圈,个头超过1.8米的他站在玉米地旁,抬手才能够到挺拔的玉米秆顶部。看着一个个长势饱满的玉米,他的嘴角上扬起来……

段德武是兴胜镇王应基村福合当小组村民,同时也是包头市旭乐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人代表。“想不到在外面打了20多年工,现在又回来种地做农民了。”他调侃道。

段德武16岁开始种地、做农活,即便外出打工也割舍不下对土地的感情。2015年,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时,他也和几个村民共同成立了合作社。“成立之初,也没有什么方向,去年我们才开始租地种玉米、葵花、大豆。”他说。

从第一年租赁700多亩地到今年的1200多亩,从探路摸索到累积经验,段德武和伙伴们通过合作互助不仅提高了规模效益,完成了单个农民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事,而且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了村民收入。“玉米种植很普遍,难度也不大,但从种到收需要大量人工,这就为附近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同时,大面积耕作还能节约农耕成本。”

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合作社还在玉米地套种了大豆,并开辟试验田种植尖椒和西红柿的新品种,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两年来,合作社仅支付土地租金一项费用就高达70万元,让村民闲置的土地有了经济效益。玉米、葵花给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带动了大批农民就业。“我去年一年在地里掰葵花,就收入2万多元。在家门口干活,挣钱、顾家两不误。”王老大村村民李秀兰说。

开发乡土资源

发展“美丽经济”

“大家好!欢迎来到研学基地,大家将在这里了解农耕文化,体验亲手采摘瓜果的乐趣。”7月末,兴胜镇顶独龙贵村研学基地迎来了首批350名学生实践者。

顶独龙贵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熊利园说,村里现有耕地2200亩,但种植效益不高,为了调动农户们的种植积极性,村委会探索尝试通过农业带动旅游的方式发展乡村经济。今年与北重五中结对,打造集党建联动、教研实践、乡村振兴、民居体验于一体的红色研学教育基地,整合村史馆、农业园区、民宿等已有资源,为研学团队提供学习、体验、交流的综合平台。

活动当天,位于农业园区的果园里,水灵灵的沙果、李子已挂满枝头。在植物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一边采摘,一边听课,村里的农技人员也现身说法,讲解了西瓜和玉米的生长、地膜的应用等农技常识。“今日份小果农体验,一边摘水果,一边长知识。”活动结束后,小玲同学高兴地在朋友圈分享了她的体会。

熊利园告诉记者,学校对研学活动给予了良好反馈。校方认为,这不仅满足了学生们探索求知的天性,还把课本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使常年居住在城市里的同学们充分感受到乡土气息和大自然的生命力,活动很有意义。“首次尝试也增强了我们搞乡村游的信心,通过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

据了解,顶独龙贵村未来将按照规划先行、深入挖掘、有序开发的思路,加快“农业+旅游”开发,精心打造高科技大棚、文化气息浓厚的民宿等,同时增加研学、科普、传统文化等内容,让乡土文化变成乡村旅游资源,让更多村民吃上“旅游饭”。

□记者 郭健 通讯员 豆豆

(包头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郭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