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16日上午,石拐区吉忽伦图苏木三岔口嘎查委员会院内一派火热景象,一场特别的欢送会正在这里举行。这天,包头市委统战部港澳海外联络科科长、驻村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王小敏正式完成市派扶贫干部使命,即将告别工作生活了6年零2个多月的三岔口嘎查,这一天,他心中有不舍,村民心中有真情。
挥手道别
留下产业和新发展思路
2015年5月,王小敏带着简单行李来到三岔口嘎查开始驻村扶贫。驻村伊始,他就开始走村入户,用1个多月时间访遍村中180多户常住户,对他们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详细摸底排查。得知村里旱地多,水利设施不足,他建议村里发展滴灌,并创新性提出“土地托管模式”,把农民零散的土地集中连片进行平整种植,第一年就尝到了科学种植的甜头,托管土地面积从最初的1500亩发展到如今的2000多亩,几乎覆盖嘎查90%的水浇地,并成立了村集体合作社,参与村民达到440人。每亩收入从4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710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
村民真真切切感受到土地托管的好处,享受到平等收入的益处,大家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转变,这为后续发展创建了便利条件。在王小敏等驻村干部的指导下,三岔口嘎查加大产业发展力度,不仅开始打造特色种植业,实施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作业、品牌化经营、市场化销售,突出五彩马铃薯产业,而且开始发展特色养殖业,他们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高科技雷香猪养殖项目,注册了村集体企业“包头市吉忽伦图雷香猪科技有限公司”,预计每年可创收村集体经济收入50多万元。
离别之际,王小敏依旧不忘叮嘱。
土地托管实施后,为了实现机械化作业目标,王小敏得到市委统战部支持,争取到各单位项目资金约250万元,成立了“包头市宏福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大型农机具不仅在农忙时驰骋在村里的托管土地里,还利用季节差,去往周边旗县为当地农民带去春播与秋收农机服务,大大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如今,三岔口嘎查每年都会吸引众游客来此品尝杀猪烩菜,购买农家特产。
年猪巡游,已经成为该村的特色,为当地群众增收带来强劲动力。
不仅如此,王小敏还建议创办乡村文化产业,依托五当召旅游景区,以及邻近的春坤山、马鞍山等旅游景点,构建了“三岔口旅游驿站”。蒙古包点缀在“三岔口旅游驿站”里,一次性可以容纳300多人就餐,发展旅游业还帮助当地村民扩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
带走村民的不舍与真情
6年多时光一晃而逝,在以王小敏为首的驻村干部的帮扶下,三岔口嘎查这个昔日的贫困村以可见的速度发生着巨变,不仅贫困户没有了,而且村民生活开始梦圆小康,向乡村振兴的道路进发。
得知王小敏要走了,村民心中依依不舍,他们自发走出家门,拿着自家种植的黄瓜、亲手挖的苦菜、自家养的鸡、自家鸡下的蛋、自家产的小米,三五成群地来到村委会院里,拉着王小敏的手不放,说着不舍别离的话,希望他以后常“回家”看看。
三岔口嘎查的村民拎着鸡蛋在村委会外等候,以此感谢王小敏六年来的辛勤付出。
与村民聊天,不时与周围的人挥手告别。
“从我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起,你就无微不至地帮助我,因我切除一颗肾不能干重活,你帮助我找了一份清洁工的工作,每月能领1700元;我每年看病吃药花费很高,但是能享受国家好政策,看病医药费能报95%;我盖住房时不仅享受到国家盖房补贴,而且得到您的帮助,给我解决了1万元;6年中,每年只要逢年过节您就带着慰问品来看望我们一家人,我的孩子大学毕业没有工作你又帮助他找了一份工作,这些年你帮助我们一家走出贫困,生活也有了保障……”村民辛海忠在写给王小敏的感谢信中真诚表达。
与王小敏一同在三岔口嘎查驻村的石拐区农牧局干部李博告诉记者,他很怀念和王小敏书记在一起工作的日子,跟随着王小敏,他们相继完成了三岔口嘎查扶贫、产权制度改革、疫情防控、集体经济“清零递增”、嘎查换届选举等大量工作……
同样不舍王小敏离开的还有三岔口嘎查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们。为了表达对王小敏的多年驻村工作的感谢,村委会决定授予王小敏“荣誉村民”的称号。
六年来,王小敏走遍了村里的每个角落。
王小敏站在三岔口嘎查的田地旁远望,感慨万千。
王小敏同样不舍别离,他感慨地说:“6年多的扶贫马上就结束了,接到上级文件要离开三岔口嘎查,心情挺沉重的,毕竟在这里待了6年多了,对当地风土人情和老百姓都有了很深的感情。6年多,对我方方面面也是一个历练,感谢村民们,也感谢组织对我的安排,临走时村民欢送我,我心情确实很激动。我忘不了这里的老百姓,以后我还会回来的,以后有点啥事,我们还会联系,后期有一些项目方面、产业方面的事情,我还会尽我所能继续帮助三岔口嘎查的村民们。”说着说着,王小敏哽咽起来。
包头晚报全媒体记者 青萍 摄影 李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