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又到了端午节。
事实上,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文化历史背景,每一个节日都凝结着中国人厚重的家国情怀,以及中国人在与大自然的你来我往中逐渐形成的某种特定关系。在诸多传统节日中,端午节尤为壮怀激烈,因为,它与一个名字紧紧相连,那就是屈原。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文秀《端午》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己酉端午》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端午的起源
“端”,在古汉语中是开头、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古人用天干地支纪年,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与端五同义。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种,我们最熟悉的一个说法是,和孟尝君同时代的楚国诗人屈原是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的,后来人们就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后世除了纪念屈原说,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端午节怎么过
我们先看看古人怎么过。《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朝人过端午节:“百索艾花、银样皷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则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粽子、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赛龙舟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
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
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张建封《竞渡歌》
◎吃粽子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 陈义《菩萨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佩艾叶、菖蒲,拴五色丝线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文天祥《端午即事》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舒頔 《小重山·端午》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苏轼《浣溪沙·端午》
古人诗文中的菖蒲、香蒲均是生长在水边的植物,全株芳香,其状似剑。艾叶就是让如今很多人谈之色变喷嚏连连的艾蒿,香味浓烈。古人常将艾叶或菖蒲等插于檐下,悬户辟邪,驱蚊防疫。富察敦崇的 《燕京岁时记·菖蒲艾子》讲: “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
◎饮雄黄酒
现代人对雄黄酒的认识基本来源于《白蛇传》,白娘子就是在端午节时饮下雄黄酒才现出了原形。但宋朝人过端午节时喝的还是菖蒲酒,而非雄黄酒。如徐铉《和李秀才端午日风寄》:“角黍菖蒲酒,年年旧俗谙。”苏轼《端午帖子词·皇太后阁六首》:“万寿菖蒲酒,千金琥珀杯。”
雄黄是一种俗称“鸡冠石”矿物,橘红色,看起来能让人联想到十足赤金和“阳气”,从炼丹术风行的南北朝开始,炼丹家就把雄黄列为上品:“诸石之中,唯有丹砂、雄黄为上。”“雄黄千岁,化为黄金。服食黄金,命曰真人。”葛洪《抱朴子》曰:“带雄黄入山林,即不畏蛇。若蛇中人,以少许敷之,登时愈。”雄黄有毒,开采不易,到明代时雄黄的开采多了,端午喝雄黄酒才流行起来。《警世通言》有言:“今日是个端阳佳节,那家不吃几杯雄黄酒?”《金瓶梅》里也有“春梅置了一桌酒席,和孙二娘、陈经济吃雄黄酒,解粽欢娱”的故事。于是,菖蒲酒因雄黄酒的竞争而逐渐销声匿迹。现代科学实验证明,雄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加热或燃烧后,其氧化产物是二氧化硫和三氧化二砷,前者可引发急慢性中毒,后者就是闻名遐迩的砒霜。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而雄黄酒加热饮用,相当于服用小剂量砒霜。所以,“雄黄入口五内伤”,许仙的“柔情觞”就成了白娘子的夺魂汤。
◎斗草
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宋代扩展至平日随时可斗。历代文人作品中对此多有描述。北京故宫博物院就藏有《群婴斗草图》,其玩法大抵如下:双方各采一枝草,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这被称为“武斗”。除了“武斗”,还有“文斗”,就是对花草名。《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就有斗草一节,“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荳官等四五个人,都满园中顽了一回,大家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花草堆中斗草。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这个又说:“我有星星翠。”那个又说:“我有月月红。”这个又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个又说:“我有《琵琶记》里的枇杷果。”荳官便说:“我有姐妹花。”众人没了,香菱便说:“我有夫妻蕙。”
◎驱五毒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
◎赠扇子
“端午之以扇相遗,自唐太宗始也。”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端午节,唐太宗没有准备粽子之类的礼物赠予功臣们,而是以他擅长的“飞白体”御笔题写在扇子上,将扇子赠送给司徒长孙无忌、吏部尚书杨师道,并说:“五日旧俗。必用服玩相贺。朕今各赐君飞白扇二枚。庶动清风,以增美德。”《红楼梦》第28回写贾元春“端午儿”前给亲人们“赏节礼”,给宝玉的便有扇子。晴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更成《红楼梦》的经典一幕。
名著中的端午节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除了《三国演义》,其余三部都描写过端午节。
《水浒传》第13回“急先锋东郭争功,青面兽北京斗武”中有描写,“时逢端午,蕤宾节至,梁中书正在后堂与蔡夫人家宴,庆赏端阳,但见:“盆栽绿艾,瓶插红榴。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异品,果献时新。——”正是这次豪奢的端午宴,杨志为梁中书所器重,荐送生辰纲,引出后来的 “智取生辰纲”一节。
《西游记》第69回中,唐僧师徒四人行至朱紫国,孙悟空揭榜为国王治好了缠绵三年的顽疾。提起病根,国王说,“三年前,正值端阳之节,朕与嫔后都在御花园海榴亭下解粽插艾,饮菖蒲雄黄酒,看斗龙舟。忽一阵风至,半空中现出一个妖精”。妖精将王后掳走,朱紫国国王就此着了惊恐,那颗落肚的端午粽子凝滞于内,苦疾三年。
在《红楼梦》中,端午节被正式描写的细节很少,只是在第31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提到过“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王夫人等也置酒席庆祝。对于粽子只是用黛玉的一句话“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一笔带过。
现代人笔下的端午节也是趣味盎然。
◎梁实秋《雅舍谈吃》中这样描写端午节——
今日何日?我家老妈子曰:“今天是五月节,大门上应该插一些艾草菖蒲,点缀点缀。”我家老太太曰:“今天是端午节,应该把钟馗捉鬼图,悬在壁上,孩子脸上抹些雄黄酒,辟邪辟邪。”我的小孩子独曰:“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说应该吃粽子!”我参考众意,觉得今天叫做“粽子节”比较的亲切些。
◎沈从文的《边城》详细地描写了湘西端午节赛龙船——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枝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
◎丰子恺《端阳忆旧》——
我幼时,即四十余年前,我乡端午节过得很隆重:染坊店里的伙计祁官,端午的早晨忙于制造蒲剑:向野塘采许多蒲也来,选取最像宝剑的叶,加以剑柄,预备正午时和桃叶一并挂在每个人的床上。我的母亲呢,忙于“打蚊烟”和捉蜘蛛:向药店里买一大包苍术白芷来,放在火炉里,教它发出香气,拿到每间房屋里去熏。同时,买许多鸡蛋来,在每个的顶上敲一个小洞,放进一只蜘蛛去,用纸把洞封好,把蛋放在打蚊烟得火炉里煨。煨熟了,打开蛋来,取去蜘蛛的尸体,把蛋给孩子们吃。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舌尖上的端午
中国的传统节日充分体现了“民以食为天”,我们所有的节日都要用一种食品代言,入胃才能走心,融于血脉。端午节的节令食品就是粽子。
“已过浣花天,行开解粽筵。”
——陆游 《初夏》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元稹《表夏十首》
“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
——张耒《端午》
“团粽明朝便无味,菖蒲今日麽生香。”
——杨万里《端午独酌》
粽子在东汉就已出现,一直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几千年流传下来,端午节的粽子,就像豆腐脑有甜咸党,粽子也有了甜咸之分。
《神雕侠侣》有一段程英给杨过裹粽子吃,“甜的是豆沙白糖,咸的是火腿鲜肉,端的是美味无比,杨过一面吃,一面喝彩不迭。”
《笑傲江湖》中,“令狐冲闻到一阵清香,见岳灵珊将剥开了的粽子递过来,便接过咬了一口粽子虽是素馅,但草菇、香菌、腐衣、莲子、豆瓣等物混在一起,滋味鲜美。”
《鹿鼎记》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浙江湖州所产粽子米软馅美,天下无双。丽春院中到了嫖客,常差韦小宝去买。粽子整只用粽箬裹住,韦小宝要偷吃原亦甚难,但他总在粽角之中挤些米粒出来,尝上一尝。自到北方后,这湖州粽子便吃不到了。”
小时候一直以为有一种叶子就叫做粽子叶,是专门为包粽子而生的。后来才知道,我们包粽子的叶子叫做箬叶,是阔叶箬竹的叶子,另外,可以用来包粽子还有芦苇叶、荷叶、芭蕉叶等。捆扎粽子的叫做马兰,也叫做蔺草,一般都长在沟渠溪边,草茎圆滑细长,粗细均匀,软硬适度,富有弹性,清香浓郁。总之,都是劳动人民就地取材,即方便易得又自有天地清香。
北方的粽子比较简单,通常就是将泡好的糯米和大枣用粽子叶裹成,吃的是一齿清甜;南方的粽子料足,咸肉蛋黄蘑菇火腿什么好就往里头塞什么,肉香和箬叶的清香混合交融,吃的是味道的丰满。至于粽子的长相,有三角形、四角形、长条形、方形,包粽子也是个技术活,每一个成功的粽子后面都有一锅糯米稀饭。
粽子不仅美味,还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所以,吃了粽子,夏天才真正地来了。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