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也是吸引力和竞争力。
石拐区在大刀阔斧奋力转型过程中,调动全区之力优化营商环境。顶层设计统筹,主要领导亲自上阵,各委办局协同并进,基层街道应需而为,构建“亲商安商扶商富商”一流营商环境。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石拐区营商效率“实”在哪里?
“实”在政务环境更优
政务服务大厅是直面办事企业和群众的窗口,营商环境好不好,这里的体现最明显。
2021年以来,石拐区政务服务大厅立标“最优”“最便”“最快”。2月21日起实行“5+2”服务无休日办事工作机制;4月8日起设立“办不成事”受理窗口,并公布邮箱、热线电话;4月23日起在区政务服务大厅及分大厅、苏木、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全面推行“窗口无否决权”“只说YES不说NO”服务举措。
同时深入开展企业登记等业务全程电子化,实行“一窗受理、一表填报、全程网办”,工程建设项目实行“一张申请表单、一套申报材料、一份办事指南、完成多项审批”运作模式,不断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并根据企业群众需求,按阶段环节或全过程代办帮办。
措施有了,实施效果如何?办事企业和群众最有发言权。截至目前,石拐区共收到“好差评”评价数8164条,好评率达100%。
“实”在惠企便民实干
内蒙古骏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出租车换电项目进驻石拐时,恰是包头最冷的季节,司机们对换电车辆的质疑和观望,让企业陷入了销售的“寒冬”。石拐区商务和科技局项目专员王磊走入的哥的姐中,一遍遍给他们分析电动出租车优点、讲解政府优惠补贴,最终成功帮助企业销售70台换电出租车,并积极协调石拐区农商银行为企业专门制定了购车零首付的配套金融贷款方案,使企业在包头迎来了“春天”。
惠企便民,石拐区是在下手实干。
发改部门拉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对未纳入负面清单的行业、领域和业务实行非禁即入、非禁即准,清单之外不另设门槛和隐形限制。税务部门建立“税收体验师”队伍,通过第三方体验“找难点、疏堵点、医痛点”。住建部门推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等事项全程电子化办理,实行网上申请、审批、发证以及电子证照功能。
各大委办局携手发力的同时,物流园区和基层街道也在应需而行。
城市共同配送物流园区派出信息传导“联络员”、项目审批“代办员”、矛盾问题“调处员”、安全环保“督导员”、项目资金争取“跟踪员”、创新转型“服务员”、企业发展“守护员”,石拐街道搭建“联系服务个体工商户企业群”,全方位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实”在沟通联络无阻
2020年底,石拐区在全市率先打造“民营企业之家”,搭建起了自治区第一座政府与民营企业“连心桥”。
如今这里已经成了民营企业的“娘家”。每周三,石拐区主要领导轮流坐客,雷打不动,亲做“保姆”为民营企业纾困解难,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企业办事有歇脚处,遇困难有反映地,反映问题有倾听人,问题反映同时有部门及时跟进、解决、反馈,让民营企业家有话回家说、有事回家办。
在此基础上,石拐区工商联还编制了“民营企业之声”和问题交办单,推动企业快速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政府及时了解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所需,为建立“有为”政府做坚实铺垫。
“有些问题是多年来影响企业发展的顽疾。有了这样一个平台,短期内解决问题就有盼头了,我们企业家也更有信心了。”柯达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边忠东说,企业家们的心暖了,石拐区也就会真正成为招商引资的“温巢”、项目投资的“热土”。
企业家们的期盼没有落空,记者从石拐区工商联了解到,“民营企业之家”从2020年11月27日首个接待日以来,13位区领导接待了26位民营企业家。截至4月,共收集民营企业反映的生产要素、营商环境、历史遗留等方面的问题144个,已经解决123个。
“实”在解难真金白银
支持企业发展,石拐区不仅出人出力,还毫不吝啬地投入资金,用真金白银帮助初创企业、实体经济有效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021年4月,石拐区成立了基金规模为10亿元的包头市首支创新产业引导基金,通过设立项目子基金、母基金直投和FOF基金方式进行投资,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防范风险、滚动发展”的原则进行规范化投资管理。
基金重点支持科创成果转化、新基建、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云计算、物联网应用服务、生物制药及蒙中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成立3年内、营业收入不超过2000万元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种子期、初创期的科创成果转化型创业企业进行风险投资。通过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为落户石拐区的优质产业、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