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覆盖了中国未来5至1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优先领域和重点任务,在这部宏伟蓝图中,科技创新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在世界变局乱云分渡之时,如何以科技创新塑造稀土产业发展新优势,在不平凡的历史节点上走好创新之路?
无可否认,这是一个呼唤创新,更迫切需要创新的年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虽然,包头在稀土冶炼分离的工艺技术水平、环保治理水平、产品品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科技创新的能力还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稀土材料的应用极为广泛,科学界对于稀土的基础物化特性、应用场景、基础理论以及应用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与发达国家差距比较明显,特别是相关的高校没有专门的专业学科。没有形成批次潜心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
如何在更宽广的全球视野中,准确把握科技创新的方向与目标,如何走出适合稀土产业实际的创新道路,如何让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形成更加完整高效的创新体系,这些都是必须回答好的崭新的“时代之问”。
谈创新,首先避不开“从0到1”的突破,因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
稀土方面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尤其是具有原创性的国际专利还不多,很多核心技术受国外专利技术壁垒的制约,严重影响了稀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国际化步伐。
如应用于5G通讯、汽车轻量化等领域的稀土轻量化材料研发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应用于高端轴承钢、模具钢等领域的高性能稀土合金研发目前还不够成熟;兼具高有效储氢容量和优良平台特性的新型稀土储氢材料制备技术相对落后。
科技自立自强,应让基础科学的“冷板凳”成为卓越科学家才智迸发的乐土,加强科研究机构企业科研开发、自主创新、融合创新投入和工作力度。
任何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始终在于人。应加大支持力度,引导资金、技术等创新资源向稀土科研机构和平台聚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驱动作用,推进产、学、研、用战略联盟的建设,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让人才聚集的地方拥有更多可用资源。
在全球科技合作中,中国的大门会开得更大,合作的步伐也会迈得更大,稀土产业也应吸引悦纳高水平人才,不断深化与国际科研规范深度衔接,在为稀土科技创新协作贡献力量的过程中,我们应以科技创新塑造稀土产业发展新优势。
作 者:包头观察评论员 李哲远
单 位:稀土高新区新闻中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