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马甲、黄马甲、绿马甲……在青山区,身穿各色马甲的志愿者穿梭在大街小巷,奔波在基层一线,用微笑、言语和行动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犹如星星之火,传递着爱,散发着光,温暖和改变着这座城。
“奔鹿义工”为城市播撒暖阳
梅贻琦先生论大学的经典话语,经过后人改造,变成了一个对城市文明的广为人知的表述:“评价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并不是看它有多少高楼大厦,而是看它有多少志愿者。”2008年,石建刚就是被这一非常简洁的判断句所动员,成为一名志愿者。
80后的石建刚毕业于包头师范学院音乐系,十年前,他开办了包头市天籁琴音艺术学校,他利用这个平台、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青山区老年大学义务教授老年萨克斯学员。为了圆学员舞台梦,石建刚一直在努力创造机会,他多次举办了老年人萨克斯专场演出,每次演出结束后听到观众热烈的喝彩,一些从未被关注过的老年萨克斯学员激动得热泪盈眶,这让石建刚找到了一种成就感和幸福感。
2012年,作为阳光义工的石建刚组建了包头市奔鹿小义工队伍,并于2015年正式注册成为了一支义工组织。而包头市奔鹿小义工也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支以少年儿童为主要成员的义工队伍,年龄在8—15岁间,以弘扬“参与、互助、奉献、进步”为志愿服务精神的奔鹿小义工还聘请了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朱清章、中国好人陈文学、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王金清、包头市道德模范赵秀兰等5位爱心人士作为辅导员。“让榜样的力量植入人心,让志愿服务的精神传播更广。”石建刚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公益上。
“叔叔,现在是红灯,请站在安全线内等候,谢谢配合!”这是青山区文化路与富强路交叉口奔鹿小志愿者劝导市民的画面。在创城整改提升阶段,每个周末,身着红马甲的奔鹿小志愿者手执劝导旗帜,站在寒冷的街头配合执勤交警对行人、非机动车辆乱闯红灯、车辆乱停放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通过我们小志愿者的劝导努力,为的就是让文明交通意识在人们的心里生根发芽。”石建刚说。
除了带领小志愿者做交通义务劝导员,石建刚还带领小志愿者们去福利院、养老院、部队慰问演出;开展义卖、义演、义务劳动;参观培训、捐资助学、扶贫救助等系列爱心公益活动……让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关怀,从而摆脱困境,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和希望。据石建刚统计,包头市奔鹿小义工先后开展各类型公益活动200余场,累计参与人数达3000余人次,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时间超过了1000多小时。
或许是因为石建刚的积极性以及服务的耐心、专注,他很快被这个城市发现,他连续被评为包头市“助人为乐好人”,他的天籁琴音艺术学校被评为包头市“优秀文艺自愿服务基地”。“一个社会的和谐运作,离不开志愿者的参与,我也希望公益能从孩子抓起,让他们从小参与公益,培养他们坚强、勇敢、勤劳、善良、团结、互助、充满爱心的品性,同时也让他们懂得感恩、懂得奉献、学会包容,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石建刚说。
“银发志愿者”送文艺进村传递快乐
“今天下午第一次来到青山区兴胜镇笸箩铺村,在村委会为村民们教唱歌曲《亲亲的二人台》,当我和这些喜欢唱歌的姐妹们一起激情演唱时,被她们嘹亮的歌声,清脆干净的嗓音打动,她们识字不多,不识谱,就凭着对唱歌的喜欢,死记硬背,无论是流行的,民族的、爬山调还是山曲儿,会唱很多,在我的带动下,大家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地唱呀唱,传递的全是正能量,我们已经约定,一定好好学唱歌曲,一定从锅台走向舞台!”这是2020年12月8日“银发志愿者”创始人李淑玲发的一条朋友圈。
今年67岁的李淑玲从一机医院退休后便开始踏上了公益之路。2009年她所创立的银发志愿者团队已初具规模。“用文艺表演传播快乐。”这是李淑玲创立银发志愿者时的目标。十几年来,李淑玲将全部精力放在志愿者服务队的演出上,将志愿者团队的歌声和欢笑带进养老院、带进社区、带进部队、带进学校……这支全部由老年人组成的银发志愿者团队在服务之路上,也感动了无数人。
在一次志愿服务中,李淑玲结识了兴胜镇笸箩铺村村委会委员林建萍,当林建萍提出想让李淑玲去村里教一教农闲的村民唱歌跳舞时,李淑玲爽快地答应了。
那是2020年入冬后少有的寒冷天气,李淑玲按照约定来到笸箩铺村委会,当她看到那些渴望学习唱歌跳舞的村民时,李淑玲决定一定要将文艺送到村里,送到乡亲们当中,通过文艺宣传乡风文明。
在李淑玲的带领下,银发志愿者又先后四次走进笸箩铺村,不仅教村民唱歌还辅导村民舞蹈。扇子舞《山里人乐的好潇洒》就是银发志愿者们根据广场舞改编的一支舞蹈,表达了农民们幸福的生活。“跳舞的学员中有一对婆媳,婆婆参与唱歌跳舞,儿媳每次都陪伴着婆婆,还配合婆婆给大家进行对跳演示,婆媳之间亲密的身影让很多村民都羡慕。”李淑玲说为了传播这样的好家风,弘扬中国传统美德,她还现场为大家演唱了一首公益歌曲《婆婆也是妈》,还表演了展现邻里和睦相处的手语舞蹈《六尺巷》的故事。这些充满正能量的歌曲和舞蹈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同时也吸引了笸箩铺村更多的文艺爱好者,他们通过排节目、比才艺,扩大了交流,增进了感情,很多村民也希望能够加入志愿者队伍,参与公益演出活动。
送艺下村,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们
“为城乡结合出一份力,围绕农民需要提供文化服务。”李淑玲带领银发志愿者送文艺下村的志愿服务也得到了青山区妇联的大力支持,为她们制作了“巾帼暖心志愿者”条幅,而那些为村民特别定制的饱含乡土文化气息“接地气”的节目,让广大农村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青山区像“奔鹿义工”、“银发志愿者”这样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组织还有很多,而活跃的志愿者达到六七万人,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和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他们挺身而出,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推己及人,涟漪式扩散汇聚了更多人的爱心,他们让这座城变得更加和谐,变得更有温度。
包头晚报全媒体记者 霍晓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