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包头市石拐区:文明之花香溢满城

一座城,因文明而美丽。一座城,因楷模而温暖。一座城,因榜样而骄傲。

漫步在包头市石拐区,大街小巷干净整洁,公益广告随处可见,斑马线前礼让行人,志愿服务丰富多彩,吃饭“光盘”杜绝浪费……一街一景,点滴之处,都能感受到蓬勃生长、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

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来源:包头市石拐区融媒体中心)

近年来,石拐区持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高质量转型发展各个方面,融入到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中,人人都是石拐形象、人人都是文明使者,已成为石拐人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朱清章、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张二玲、第一届自治区文明家庭赵福珍家庭、第七届自治区道德模范拟表彰对象樊元贵、“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卜润林……一个个模范典型让文明种子洒满石拐。在大批先进典型感召下,广大群众见贤思齐,携手共进,浓浓的新风正气正在石拐大地涌动、激荡,汇聚起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自然山城、活力智城、魅力新城的磅礴力量。

石拐区喜桂图新区。(来源:包头市石拐区融媒体中心)

向上向善构筑大爱之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德善之花”绽放在石拐区这座城市里。

近年来,石拐区以“育文明人、铸城市魂”为宗旨,运用多种形式,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助力地区加速融入主城区、打造旅游目的地。

开展垃圾分类集中宣传。(来源:包头市石拐区融媒体中心)

一项项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把选树模范典型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通过“评议推荐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制度化、常态化工作,利用覆盖城乡的道德讲堂、学习讲堂和读书会、学习会等载体,组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进行集中巡讲,营造出推荐、点赞、学习、宣传、关爱、争做好人、模范的浓厚氛围;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讲文明树新风”“做文明人办文明事”为主题,大力开展争创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媒体媒介全方位进行公益广告宣传,让文明理念影响到每一名居民;将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内容,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和推进新时代农牧民综合素质提升“千村示范、万村行动”、群众性文明内蒙古建设工作,完善宣传、教育、关心、服务群众机制,健全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一约四会”,打造青山印象等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牧区文化墙,道德、文明浸染城市底色;以家庭、家教、家风为重点,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家庭文明建设活动,呈现出数万家庭共创文明的可喜局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效融入到群众工作生活和言行之中。

小小志愿者参加捡拾白色垃圾志愿者服务活动。(来源:包头市石拐区融媒体中心)

2019年,包头市石拐区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城市。截至目前,石拐区获评自治区文明单位(标兵)8个、自治区文明村镇3个、市级文明单位(标兵)19个、市级和市级十佳文明示范窗口11个;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2人,自治区道德模范2人,自治区文明家庭1个……各级各类道德模范典型达近百人。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角。(摄影:姚铁成)

凡人善举熔铸德善底色

31年的生命守候,让植物人母亲重新下地走路,全国道德模范朱清章的故事,感动了所有中国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张二玲,43年来照顾有病的公婆,悉心照料着丈夫3个无子女的叔叔和3个身患精神疾病的小叔子,她用弱小身躯和无私的大爱撑起整个家,更托起生的希望;自治区道德模范拟表彰对象樊元贵,35年精心呵护智障养女,“不把她送到福利院,是怕给国家添负担。”这一句话,震撼人心……

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张二玲。(来源:包头市石拐区融媒体中心)

模范、典型身上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和闪耀的人性光芒,既是多年来石拐区精神文明建设积累的“社会红利”,也是凝聚城市文明发展正能量的“精神富矿”。

在模范、典型的引导、“催化”下,石拐区文明之花竞相开放。

如今,在石拐区大街小巷上,扶起摔倒老人是一种本能;每个餐桌上摆放着标有“绿色餐饮、文明就餐、杜绝浪费”提示桌牌,倡导文明用餐理念……群众身边不断演绎的文明故事,让城市显得更加温馨。

今年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全民皆兵、严防死守、践行文明,多业态保复工、多举措促发展,以人人都是践行者、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是宣传员、人人都是监督员,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源源不断注入“人民力量”,奏响“战疫”“生产”同步曲。

与此同时,为致敬模范、典型,传承文明美德,石拐区不断建立健全身边好人、模范、典型帮扶礼遇机制,营造出好人光荣、好人受尊敬、好人有好报的良好氛围,带动着更多人参与到从德行善中,汇聚起强大社会正能量。

从“盆景”到“花园”,从“独木”到“森林”。

今日石拐,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涌现的好人、模范、典型,成为关爱他人、服务社会、践行文明的活跃力量,学好人、做好人、颂好人、传好人之风浓郁,形成了人人争当好人、模范、典型的“石拐现象”,“德善”“文明”以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改变着地区方方面面,成为了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熔铸着城市的底色。

文明新风扶润百姓心田

“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石拐区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社会各方面力量动员起来,有效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需求……”石拐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

农村牧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摄影:李慧)

“以前看文艺演出,没这么方便,现在只要有需求,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点单,实践站文体服务队将演出就送到村民的‘家门口’,真好。”五当召镇缸房地村刘大爷说。

在大德恒街道马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群众点单——实践站派单——服务小队接单——群众评单”成为服务常态化模式。“如何申请低保、怎么计算退休工资?政策宣讲小队随问随答;想学广场舞,文体表演小队派上了用场……实践站不仅能满足群众更多‘被服务’需求,也给村民志愿者搭建了平台,满足他们‘服务’他人的需求。”马场村有关负责人说。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为载体,石拐区一项项便民利民惠民服务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我为人人,人为我”的志愿浓郁氛围,有效拓宽文明实践覆盖面,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通过参加评比“赚”积分,以“积分”兑换商品的爱心超市;成立乡贤理事会,吸引能人回归,构筑乡贤文化,拓展“乡贤+”,共谋乡村振兴……一个个精神文明建设的“石拐模式”应运而生,把一项项志愿服务送到了群众心坎里,让文明成为城市内涵。

目前,石拐区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16个,成立46个志愿服务队,吸纳1000余名志愿服务者。每年,地区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50余场次,惠及人数达上万人次。

送文艺进企业。(来源:包头市石拐区融媒体中心)

与此同时,石拐区各地区、部门单位全面动员、全员上阵、全民参与,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让文明新风扶润百姓心底。

“人无德不立,城无德不兴。”石拐区将持续深化文明、道德实践,做好自治区文明城市巩固、提升文章,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把石拐建设成好人之城、大爱之城、文明之城,为地区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丰厚道德滋养和不竭精神动力。(韩晓慧 姚铁成 李慧)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