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年峥嵘岁月,内蒙古工业长子包钢励精图治, 始终坚持与共和国和自治区共同奋进、共同成长,累计产钢 2.4 亿吨、实现利税 825.5亿元。
凭着几代包钢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包钢的产业规模已跃升至1650万吨,营业收入增至800亿元水平,资产总额由国家最初投资的24亿元滚动发展到1770 亿元以上。
在包钢厂庆日,三代包钢人抚今追昔,感慨包钢的坚韧,感慨包钢的拼搏,感慨奋斗精神的传承,希望包钢继续一往无前,乘风破浪。
索德纳木:把一生奉献给包钢
满头银发的索德纳木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包钢钢铁事业,抚今追昔,老人非常感慨。
作为包钢原副总工程师,他回忆自己大学毕业进入包钢时,包钢的(钢铁)年产量达到 30 万吨都很困难。
他当时一直在焦化厂炼焦车间工作,为了让焦化厂的“老爷机”正常运行,时任炼焦车间副主任的索德纳木和工友们可没少下功夫。
“焦炉的寿命是20年到25年,把这些快到报废期的焦炉维护好,不拖包钢的后腿,这是一个很大的技术难题。” 索德纳木说,“焦炉维护不是一个人的事, 2000 多个监测点,所有的温度、压力都必须是均衡的,而且不是一天,是持续十年八年。
工人的推焦杆,离炉腔就一厘米距离,一个工人,十年可能推几十万次。”
正是有许许多多索德纳木这样的“包钢好工人”,包钢才有了今天。
索德纳木说“:当我知道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包钢带来了很大困难的时候非常着急,原料从哪里来?钢材往哪里销?包钢如何在‘封闭’中实现‘开放’?最终一个个好消息传来,包钢生产销售取得了可喜成绩,稳定生产,稳定防控疫情, 为我们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葛桂林:心一天没离开过包钢
离开包钢的工作岗位已经26年,包钢原党委办公室主任、关工委原副主任兼秘书长葛桂林看到这么多劳动模范、包钢技能大师、 包钢工匠、包钢好工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们一张张青春洋溢的面孔,感到无比欣慰,特别是听了他们的讲话之后,更是对包钢的发展 充满信心。
葛桂林说“:我虽然从岗位上下来了,但我的心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包钢,包钢发展的这 66 年,深刻地印在我脑海里,我为自己是一名包钢职工感到骄傲。”
“61年前的10月15日,周恩来总理为包钢 1 号高炉出铁剪彩,结束了内蒙古自治区不产寸铁的历史,开创了新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发展的先河。66年来,包钢全体干部 职工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使包钢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在推进国家钢铁、稀土工业崛起, 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地区和谐稳定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包钢设立厂庆日,就是要激励全 体包钢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 因,继续发扬‘包钢精神’,建设现代化的新包钢。”葛桂林高兴地说。
刘宏斌:6座高炉告慰周总理
铁,百炼成钢。钢,变身钢材,变身成板、管、 轨、线……包钢钢材运往祖国各地,也为世界贡献 着包钢力量。
炼铁厂党委书记刘宏斌作为铁的生产者,在回顾与展望中,在亲历与见证中,骄傲自豪。
刘宏斌回忆,“新中国成立后,包头钢铁基地 的蓝图在中南海的会议室中,在新中国的决策者 手中新鲜出炉。1958年,包钢首批重点工程1号 高炉在段家梁破土动工,1959年9月26日流出了 第一炉铁水。1960 年 2 号高炉建成投产。1970 年包钢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成了国产化3号高 炉,炼铁厂形成了年产铁300 万吨规模。十一届 三中全会之后,炼铁厂的发展建设突飞猛进。在 包钢动员大干60天的建设热潮中,1994年6月1 日,3号高炉由原来的1800立方米改造成2200立 方米并顺利投产。1995年11月14日,4号高炉建 成投产,有效容积为2200立方米。2001年10月 20 日,1 号高炉由 1513 立方米扩容改造为 2200 立方米。2004年7月7日,2号高炉由1513立方 米扩容改造为1780立方米。2005年1月20日,5 号高炉建成投产。2006年12月14日,6号高炉建 成投产,有效容积2500 立方米。至此,炼铁厂已 拥有总容积为 12380 立方米的 6 座大型高炉,具 备了年产1000万吨铁的生产规模。”
“细数时间的变迁,6座现代化的大高炉用火 热的生产告慰敬爱的周总理。”刘宏斌说。
陈桂荣:用心擦亮钢轨名片
包钢女性独有的干练让轨梁厂党委书记陈桂 荣讲起包钢钢轨如数家珍,“包钢轨梁厂走过了 50年不平凡的历程,从1970年生产第一支钢轨开 始,包钢轨梁厂创造了诸多第一,中国第一支 60kg/m 钢 轨 、第一支 75kg/m 重 轨 、第一支 60AT道岔轨……截至2020年上半年,已累计为国家铁路建设提供了 2128 万吨钢轨,在中国钢轨 3 万公里高速铁路中,有三成是由包钢生产 的。今年上半年,我们自主开发了全万能轧制孔型系统,在五个月时间里,成功实现了两条 60 及 60N断面百米钢轨批量全万能轧制,彻底解决了 行业内困扰钢轨质量的‘高低点’问题,这是行业 内继武钢之后第二个钢轨生产厂实现全万能轧 制。过去,我们追求生产钢轨合格品,当下以及 未来,我们要生产钢轨的‘工艺品’。我们要守护 和发展好代表包钢制造和包钢速度的这张钢轨 名片,在国家高铁建设中打上更多包钢印记,在包 钢高质量发展洪流中建功立业,贡献出轨梁人新 的更大的力量。”
孙承碧:“钢三代”的自豪
作为新时代包钢炼钢工人的代表,包钢首席技能大师、炼钢厂制钢三部炉长孙承碧是典型的“钢三代”。
他说“:我的爷爷从鞍山三冶来到包钢参加建设,我的姥爷和我的父母也都是包钢职工,我为自己是‘钢三代’感 到骄傲。自1997年上班到现在,我有幸亲历 了平炉炼钢到转入炼钢、沸腾钢到镇静钢、横注钢到连铸钢的蜕变,参与十多个种类、300 多个钢种的开发与应用,实现了转炉白灰消 耗、钢铁料消耗的低成本制造,感受到了环保意识及硬件配套的提升……正是有了一代代 包钢人不断奋进的艰苦历程,才让我们青年 一代有幸目睹一个绿色、环保、高效的草原钢铁巨人的日益壮大。”
如今的包钢,紧随国家“一带一路”的步 伐,在低氢高速钢轨、贝氏体钢轨、高碳硬线 钢、低硅含铝冷镦钢系列稳步前进的同时,开 创“稀土+”的特色产品发展路线,品种开发与 低成本制造并肩。
孙承碧说“:作为新一代的中坚力量,钢厂高质量发展的接力棒已经传到 我们的手中。我们将传承老一辈炼钢人的优 良传统,让包钢在市场竞争中勇立潮头。”
王怀:我为稀土而骄傲
作为包钢青年一代稀土人的代表,北方稀土磁材公司磁体车间主任兼第二党支 部书记王怀充满着对未来的渴望,他说: “61 年前,国内第一炉稀土硅铁合金在包 钢出炉,中国稀士工业发展由此开端。经 过半个多世纪不懈追寻,包钢的稀土产业 实现了与钢铁产业一体两翼,双翼齐飞。 目前,北方稀土已发展为拥有 40 多家分子 公司、遍布全国 12 个省区市的国家级稀土 龙头大集团。我所在的磁材公司作为改革 的先行者,从 2018 年底开始植入市场化民 营机制,合金车间月产由原 500 吨提升到 1000 吨,磁体车间月产由原 10 吨提升到 100 吨……特别是磁材公司自今年 6 月份 连续四个月实现月度盈利,打破近年来连 续亏损的困局。” “近年来,包钢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努力为技术技能人员成长、成才搭建平台,我 有幸搭上了这辆人才成长的快车。作为新时 代包钢和稀土的一员,我始终牢记建设发展 好包钢北方稀土的责任使命,为做强稀土功 能材料作出贡献。”王怀坚定地说。
全媒体记者:赵永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