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更蓝、水更清、花更香、草更绿,这是东河区居民群众近些年最直观的感受。如今的包头市东河区,正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积极探索践行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深入推进固废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实施厕所革命和垃圾分类处理,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全区居民群众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常相伴。
绿树葱茏
创新发展 循环经济变废为宝
走进包头市铝业产业园区,远远可见一座白色建筑,在蓝天下显得格外醒目。谁能想到,这其实是一座一般工业固废的临时贮存库,可贮存粉煤灰、炉渣、石膏等固废60万吨,彻底解决包铝和华云热电厂及园区其他企业产生的固废堆放问题,也成为下游建材企业的原料库,不仅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环境污染,也让工业固废实现“变废为宝”。
“废物”有了托管场所,如何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处理才是关键。对此,园区引进中铝集团第一条电解大修渣无害化处理系统,大修渣中的氟化物、氰化物,通过加入添加剂发生化学反应,最终氟离子固化为氟化钙,氰化物分解为无毒无害的氮气和二氧化碳。目前,已处理大修渣1.3万吨,处理后的无害化渣综合利用于企业厂区道路铺设。
为减少环境中的固废排放量,园区于2019年开始攻关大修渣减量化科研项目,该项目是将大修渣中的防渗料分拣破碎后,当做筑炉原材料回用至电解槽,可减量大修渣10%左右。同时,对打捞碳渣作业实施精细化管理,打捞过程中,努力减少电解质带出,碳渣捞出后,再次对碳渣中的电解质进行分拣,实现碳渣减量化。目前碳渣产生量已由原来的每吨16千克铝,降低至目前的每吨7千克铝。
说到“废物”处理,就不能不说到废水治理。园区热电厂从建设伊始,就是废水零排放,所有生产和生活废水经过处理后,全部用于脱硫系统。为将脱硫废水进一步综合利用,园区引进低温闪蒸和烟道直喷蒸发技术,实现90%以上水的再回收利用,对包铝二期、三期两个老生产厂区实施雨污分流改造,不仅建设一座新的初期雨水收集池,还对现有的两座污水处理站进行提标改造。启动加通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出水达到一级A标准,可为包铝自备电厂和华云新材料有限公司每年提供再生水约600万吨,大大提高废水处理能力和中水水质。
“我们最自豪的地方,就是没有一吨生产废水是未经处理而排放的,也没有一吨生产用水取自自来水和黄河水,全部使用和消化城市中水。”园区负责人表示。
曲径通幽
聚焦民生 绿色生活成为习惯
垃圾分类、厕所革命、秸秆回收……生态环境建设与居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东河区给出的答案是:分类—回收—利用—再生。
“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属于可回收垃圾,可以再次利用,要与其他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区分开。”在东河区宁鹿水岸小区,区农牧局的工作人员正向小区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
说起家乡的变化有哪些,家住河东镇什大股村的李晓东有说不完的话题,其中“念叨”最多的就是生态厕所和垃圾处理。“农村旱厕改水厕,人畜粪便和污水垃圾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再变成农家肥、沼气等生产资料,不仅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还实现废物的有效利用。”李晓东笑着说道。
在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绿色”大潮里,东河区全面开展卫生厕所改造工作,完成户用卫生厕所改造1300套,改造公厕39座,建成结合污水治理的无动力户用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123套,完成阿都赖村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打造示范村11个、整村推进村4个。
针对农村垃圾污染环境的顽疾,东河区广泛开展“村庄清洁”专项行动,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9万余吨,清理村内水塘20口、沟渠30公里、河道30余公里。如今,“全国卫生乡镇”成为河东镇的一张新名片,东河区也入选全国“千村万寨展新颜”展示名单。
旱厕改水厕,垃圾没了,环境美了……随着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推进,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不断增强。
农户厕所改造
走进沙尔沁镇鄂尔格逊村,每到春耕生产的时节总能看到秸秆打捆机轰鸣着在农田里往返穿梭,把残留在地里的废弃秸秆挤压成捆,扎成圆柱形、长方形草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以前都是烧了,不仅污染环境,还觉得挺可惜,现在好了,用回收的秸秆制作成菌棒,还能长出新鲜蘑菇,每棚每年收益达8万多元,真是太好了。”沙尔沁镇小巴拉盖村富民家庭农场种菇“达人”付永平说道。
在推进农村秸秆无害化处理和利用方面,东河区再出“新招”,持续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内蒙古华禹农牧机械等公司的产业合作,共同开展秸秆打捆回收利用。“今年,将对5万亩农田里的秸秆进行打包离田,作为生物能源和动物饲料,可以有效提高秸秆能源化、饲料化的利用率,杜绝焚烧污染环境,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区农牧局负责人介绍。
综合施策 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这些年,东河区的天空越来越蓝,白云越来越多,草地越来越绿……”近日,北梁新区居民陆宏宇微信朋友圈的一条信息引得好友们纷纷点赞。这是东河区严格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紧盯城市污染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工业废气、黑臭水体、土壤污染治理等工作带来的变化。
行走在南海湿地风景区,湖面碧波荡漾,空气清新湿润,抬头仰望,天空一片湛蓝。水光潋滟晴方好,这里是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蓝天、碧水、净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指标。2019年,东河区二级以上良好天数284天,达标比例78%,Ⅲ类水体水质达100%,土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这一组闪亮数字的背后,离不开东河区的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蓝天保卫战提速推进。东河区始终坚持“源头管理、及时预防、及时整改”的工作原则,把“治扬尘”作为重要突破口,细化任务清单,明确治理责任,加大监管力度。研究制定《城区道路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建立高标准的道路保洁新机制。在全区开展渣土拉运车辆“净车行动”,从严管控渣土拉运车辆扬尘污染。全天候开展露天焚烧巡查,对餐饮企业进行油烟污染治理,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完成包铝、华云电解烟气脱硫改造等5个重点治理项目,实施沙尔沁镇10个村天然气替代改造工程,为全面打赢蓝天保卫战打下坚实基础。
碧水保卫战持续发力。组织施工机械集中整治西河槽、雪亥沟、白银湖黑臭水体,清运西河槽站北路以南渣土、淤泥100余方,修整铁路桥南河道护坡80米,设计汇泽路线状污水管线1800米,常态化做好各项管护工作。对古城湾看守所生活污水、东华热电废水实施资源化利用,润通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调试运行,华资地区居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和14座加油站地下油罐改造项目全部完成,实现污水处理清洁循环利用。
净土保卫战快马加鞭。全面构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城市绿化格局,新建绿化节点5处,占地面积8740平方米,让群众出门见“绿”。大力开展造绿工程,通过加大东河槽综合治理改造、大水卜洞公园、转龙藏公园、银匠窑公园及井坪公园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建设,着力打造“绿色”精品。顺利启动东河区垃圾填埋场污泥处置和旧场封场工程,大力实施大青山南坡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全区土壤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沃野田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便是民生幸福。这里便是天蓝水清、生态宜居的大美东河!(杨程宇 吴涛 吕必得)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