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老阀门的闸距是23厘米宽,现在国标的闸距是20厘米,差3厘米对不上。你加上一个法兰盘,垫上几个垫儿,然后用长螺丝穿上锁紧就行了……”
12时35分,市供水有限责任公司青昆管网分公司加工组组长钟泽的电话响了起来。同事小云在乌审道青建小区维修时,遇到了新旧阀门更换闸距不一样的难题。钟师傅在电话里三言两语便帮他解决了。
钟泽和他的电话号码,在包头市供水有限责任公司就是个“专家号”。哪里有跑冒滴漏的维修疑难杂症,维修工人们都会立刻挂这个“号”。
钟泽在自制DN200下反弯管件。
“只要有钟师傅在,没问题!”
见到钟泽时,已经是中午12点多了。他正在青昆管网分公司的加工组亲手做一个维修需要用的三通卡子,忙得还没顾上吃午饭。
坚硬的金属管子在他粗大的双手里,随意变化着角度,“想做成什么角度,打几个弯,都没问题。”钟泽笑着说,“就像这样,量好角度和尺寸,锯下来,再焊接在一起,就可以了。”
青昆管网分公司分管领导张志军说:“别看钟师傅说得简单,这些东西没有二三十年的实践经验根本做不出来。先不说他创新制作的异型管件在全市供水抢修中的推广应用起了多大作用,就光是他把更换下来的零部件修旧利废每年都能给公司节资数万元。”
“也没啥,我们这一代人就是不怕吃苦。”
1990年,18岁的钟泽参加工作,成为包头供水管线维修的一名电焊工。先是跟着师傅学,后来自己遇到难题就琢磨。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琢磨30年,他从连扳手都使不利索的毛头小子,成了精通管网维修、管网新安装、电气焊等多种技术的包头供水管线维修界“大拿”。
徒弟们都知道,钟师傅有一套“望闻问切”的绝活。现场经他一“诊断”,埋在地下的管网哪里出了毛病,基本上能断个八九不离十。判断准确,“治”起来自然更加有的放矢。
然而,这一套绝活,钟师傅愿意教,却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学会的。
冬天零下几十度的带水户外作业,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背上太阳晒脸上电弧烤;工业管线爆裂的紧急险情,小区管网漏水的居民催促……30年寒来暑往、不分昼夜地数不清的抢修,是练就这套绝活的基本功。
就拿2019年12月那次来说,水源总厂北墙外DN800毫米工业管线爆裂,面对紧急的险情,为了不影响我市几个大型国有企业的正常用水,钟泽立即组织人员设备赶赴现场,迅速制订抢修计划,组织开挖抢修。但管径大、跑水严重、作业空间有限给施工增加了不小的难度,钟泽和抢修人员清除路面积水后,马上钻入沟内抢修作业。站在冰冷刺骨的泥水中,他咬牙昼夜奋战20多个小时,终于在次日凌晨4点顺利完成抢修。
这样的大型抢修,每年都有30多次。每次,钟泽都会在现场留下他坚实的背影。
正是这样的背影,让大家看到心里就踏实。不管是多大的疑难杂症,钟泽一到场,大家就放下心来:“只要钟师傅来了,就没问题了!”
“老师傅们的精神,要传承下去!”
除了“能吃苦”,钟泽还“爱琢磨”。30年一身汗、一身泥地摸爬滚打下来,他脑子里创新的土壤越来越丰厚。“全市的不敢说,青山区的供水管网就在我的脑子里。”
每每看到一个工作任务完成起来耗时费力,他都会寻找更佳的解决方法。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和维修队员们共同研究,并且把想法落实在实践之中,亲手设计、制作适合于生产维修的辅助设施。
针对管网抢修过程中遇到的管网改造、新旧管线材质和口径各不相同带来的难题,钟泽利用废旧管件,测量设计焊接定制出各种大小不同的异型管件,并制作出各种不同口径承插口防脱卡子、三通、双盘短管等配件。光是2020年4月份至今,钟泽就配合雨水管网加粗改造,制作了60个异型上返管和下返管,巧妙地化解了雨水管道加粗后与供水管道的“碰撞”。
“有些管件,从外面定制要5、6天才能回来,一个要上千元。钟师傅自己很快就能做好,成本也就几百元。既节约了抢修时间,也给公司节省了很多成本。”张志军说。
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2017年,为了充分发挥钟泽“自治区劳动模范”的引领作用,供水公司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钟泽劳模创新工作室”,12名骨干成员均来自公司供水维护抢修的一线职工队伍。
4年间,钟泽带领工作室成员不断钻研、大胆创新,共开发制作了供水抢修围挡、井内测压装置、抢修车后备箱整理架、地理信息系统等33项创新成果,培养出多名年轻的创新明星,辐射带动了各管网公司的创新创效活动。这些创新成果在抢修当中有效应用,为公司节省76万元,缩短了停水时间,提高了抢修工作效率。
面对各种荣誉,钟泽说,其实他从来没有想过太多,管网维修的工作太辛苦了,他很担心年青一代能不能像他们那样坚持。“不管是创新也好,还是坚守也好,我都从老一辈师傅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我希望通过这个工作室,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让供水人能够为了我们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一直坚持下去。”(文/记 者 郭燕 图/通讯员 李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