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新闻

记忆中的包头味道——“活捉酸粥”

包头有一句俗语:“山珍海味不稀罕,浆米罐是咱的宝圪蛋。”酸粥、酸饭是包头人的家常饭。

酸粥起源于山西河曲,流行于晋北、陕北以及内蒙古西部部分地区,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食品。经过家族的世代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酸粥是由糜米、大米、小米等经过发酵之后熬制而成的一种粥,在当地的饮食结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常都作为早餐食用,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也作为下地干活时随身携带的备餐。

非遗传承人郭兰英从记事起,那种酸味就烙印在了她的舌尖上。早晨酸粥,中午酸饭,晚上继续酸粥。一天三顿“酸”。于她而言,酸粥串联起了所有与食物有关的记忆,甚至最后成为了自己的事业。近日,记者走进郭兰英工作室,近距离感受酸粥这一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与酸结缘 贯穿始终

一碗酸粥要想端上餐桌,需经历备料、起浆和制粥三部分工序,其中制粥又细分有淘洗、静置、密封发酵、观察、熬制五个步骤,看似简单,实则大有讲究。

20世纪末,第一代传承人由河曲迁至包头二相公村居住,因此,这项技艺也由河曲带来了包头。

“活捉酸粥”传到郭兰英这里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作为第三代传承人,郭兰英已经有了51年的做粥经验,2019年6月郭兰英被评为包头市非遗传承人。

郭兰英说,家里人一直很喜欢吃酸粥,她经常看婆婆制作酸粥,耳濡目染间对于酸粥的制作步骤和方法早已烂熟于心。

“我婆婆是鄂尔多斯达拉特旗人,达旗酸粥烹煮的时候讲究‘三活’,即活汤、活水、活米,煮得恰到好处,就成了地道的‘活捉酸粥’。”郭兰英说。她的“活捉酸粥”手艺就是从其婆婆那里传承而来。

为什么叫“活捉酸粥”,据郭兰英介绍,“活捉”就是待酸粥熬制快熟时,不停地搅和,并从中不时地品尝生熟,动作手法像是把米捉了起来,故称“活捉”。酸粥因“酸”而得名,口感独特,酸而不呛。这里的“酸”不是指醋的酸味,也不是食物发馊后散发出的酸臭味,而是精心制作的一种天然发酵后散发出的酸。

走进郭兰英的工作室,灶台上已经摆好她制作酸粥的必备三件套:干净的搪瓷盆、悠久的菌种、新鲜的米。一碗酸粥要想端上餐桌,需经历备料、起浆和制粥三部分工序,其中制粥又细分有淘洗、静置、密封发酵、观察、熬制五个步骤,看似简单,实则大有讲究。

据郭兰英介绍,米是主角,要选用当年种植并且经过锄地三遍后收获的糜米和粳米作为食材,其次是酸浆(有益菌发酵)培制严格,将糜米粳米用温热水浸泡,经过20度恒温24小时发酵后培制成酸浆,再次是熬粥讲究,把米倒入15度以上的酸浆浸泡4-8小时后才能熬制,熬粥时要在水中先加入红薯和土豆,煮到半熟时,再倒入米续煮,使用文火,水量要适中。

“要做一碗味道浓郁的粥,最重要的是粥快熟时,要不停地翻滚搅动3-5分钟,直至酸粥成黏稠状为宜。最后是出锅要迅速,迅速出锅后再配以白糖、辣椒、咸菜、酱豆腐等佐料搅拌并迅速食用,这样才能达到最佳口感。”郭兰英说。

所谓千人千味,百户人“养”百种粥,郭兰英制作的酸粥之所以风味独特,关键就在于传承下来的“菌种”。

“我用的‘酸浆’都是经过祖上培育,代代相传下来的,非常醇厚。以正确的方法留存可以延续下去一直使用。” 郭兰英说。

“发酵中期的酸粥酸度适中,微微散发出酒的醇香,最适合熬制;到了后期,色泽也由雪白转为微黄微黑,留存时间越久,颜色越深,酸味浓且冲,不易被人接受。所以,酸浆的发酵火候很重要。”郭兰英说。

●代代传承 历久弥新

郭兰英说:“我会将这一种常吃的东西与时下人们喜爱的口味相结合,融入到生活中,让这一非遗味道、家乡味道被更多人知道。”

郭兰英的“活捉酸粥”远近闻名,有许多人前来学习制法,有相邻街社,也有慕名远道而来者。每年都会有人前来学习。

“所谓传承就是将非遗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大家真正地用起来,才会将这一手艺代代传承下去。”郭兰英说。

早期的酸粥制作以糜子米制作为主要食材,经过第二代传承人打破陈规,创新技法结合包头当地农耕特色,在原来单一的糜子米中加入粳米作为食材,并在熬粥过程中添加了土豆和红薯,使酸粥的口感更加酸爽可口,营养更加丰富。

“酸粥中有一种酶的化合物可以促进消化,增进食欲,使人体可以得到更多的营养,因此,酸粥的制作技艺在包头地区广为流传,已经成为包头地区的特色佳肴,承载着包头地区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郭兰英说。

所以,每当有人前来学习“活捉酸粥”的手艺,郭兰英她从来不藏着掖着,只要有人来学她都倾囊相授。她说:“酸粥是好东西,这手艺可不能扔掉。”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郭兰英学生做出来的酸粥不似她做出来的那般醇厚,学生不免疑惑,她说:“做酸粥也凭经验和手法,粥的味道醇厚也有岁月积累的痕迹,心急学不成真本事,百人做粥有百人味道。”

如今,郭兰英作为非遗传承人,她觉得责任在肩,有责任与义务将这一手艺传承下去,但也保持了一颗平常心:“我会将这一种常吃的东西与时下人们喜爱的口味相结合,融入到生活中,让这一非遗味道、家乡味道被更多人知道。”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接受酸粥,郭兰英对酸粥的口味进行了适度的调整与改良,爱吃甜的就往进搁红薯,爱吃咸的还可以加咸菜,爱吃辣就加辣椒,总有一款适合不同人群。

近日,刘静陪家人来东达山郊游,在家人的邀请下品尝了酸粥,她惊喜地说:“我平时是不吃酸粥的,吃不惯。这个酸粥我居然可以接受。”

“很多年轻人对酸粥都有刻板印象,说酸粥看着可怕、闻着很呛被劝退,我就让他们尝尝我做的,他们吃过了才明白,原来酸粥别有一番风味。”郭兰英说。

平时,郭兰英也会在家里开课堂教居民酸粥的制作方法,看到居民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她欣慰地表示,这才是传承人最想看到的场景。“我是在我婆婆那里学到的手艺,现在我也会将这一手艺传给我的儿媳妇,这样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手艺就会历久弥新,不会失传。”

谈及接下来如何让酸粥被更多人知道,了解酸粥这一手艺,郭兰英表示,获得年轻人青睐才是最重要的途径,我会将“活捉酸粥”的手艺,与年轻人的口味相结合,让更多年轻人接受老包头的味道。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樊佳疑、刘晓婷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