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花雨

(讲述)中国正北方崛起核燃料元件基地(二)

地处祖国正北方的内蒙古自治区,有莽莽苍苍的群山、一望无际的草原、雄浑壮阔的大漠、蜿蜒曲折流经此地的黄河,在群山、黄河环抱中,新中国的工业重镇——包头巍然屹立,如灿星般,在共和国的经济版图上熠熠闪光。

包钢、一机、北重、包铝……一家家声名显赫的企业共同撑起了包头工业的骨架,与他们比肩,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前202厂)未能显现大工业时代的恢宏壮观,甚至略显神秘、低调,但这个为共和国“两弹一艇”和核电事业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老厂,同样头顶光环,尽历辉煌,值得你我为之自豪。

困境中的“希望工程”

1965~1978年间,202厂达到了企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那段时期的202厂任务十分饱满,大家的劲儿也很足,企业发展达到了辉煌时期,并先后向812厂、813厂、九院、核五院、核动力院等核工业其他单位的核燃料环节输送了近4000名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

期间,于宪德辗转于专业技术、管理、人事、工会等岗位,靠着勤奋和努力,在202厂这个“知识分子扎堆儿的地方”,从一名普通的中专生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并将4个儿子全部培养成高学历人才。子承父业,4个儿子随后都在202厂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共和国的第二代核工业建设者。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军工项目进行削减调整。202厂步入“保军转民”阶段,军工任务开始逐年减少,至1986年彻底停止,工厂陷入十分艰难的时期。

不转民就是等死!202人抛掉曾经的辉煌,开始了艰难的二次创业。他们先后开展了中外合资的出租汽车公司、时装厂、饮料厂、稀土厂、饭店、纯碱厂、金属镁厂、板式家具厂、金属钙厂等民品项目。67岁的退休职工黎成康还记得,他主导开发的民品项目补硒锅,曾随包头市政府参加过圣彼得堡博览会。然而,多数民品项目并不景气,工厂陷入连续十几年政策性亏损的困境之中。

“位卑未敢忘国忧”。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几乎被遗忘的202人,胸中流淌着激情的热血,心中始终没丢的是对国家的责任。在收入少、待遇低的状况下,202厂干部带头,每人每月只领200元的工资,为的是力保一线职工和退休同志收入不减,保持队伍不散、精神不倒、意志不减。他们自强不息,自筹资金,坚持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研究为方向,先后开展了新材料基础性研究,并首次在国内将这些新材料用于新产品的研制和生产,为国防建设增添了一个新品种;建成了我国唯一的特种材料研究开发应用的部级重点实验室;通过技术改造,使多条科研生产线提升了技术装备能力;研究制造了多种试验堆的新型燃料元件,最重要的是为国家和企业保留了一支比较稳定的科研生产队伍。

终于,希望的曙光出现了。

1994年11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与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签署中加和平利用核能协定,决定引进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1995年7月,在国家和当时的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的支持下,将重水堆燃料元件生产线放在202厂,以实现秦山重水堆核电站后续换料元件的国产化。

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202厂多年积累的技术实力得以充分显现。这条被职工们称为“希望工程”的重水堆元件生产线2000年4月1号动工,仅用33个月就建成投产,2003年3月份实现向秦山三期正式供货。如此紧凑的工期,是职工们日夜奋战,加班加点抢出来的。

重水堆元件生产线建设时,于宪德的孙子于景强正在上小学,妈妈就在重水堆元件厂,由于每天加班加点,他到睡觉时才能见到妈妈。

这条我国唯一的重水堆燃料元件生产线,年产能力为200吨(铀)CANDU-6型核电燃料棒束,目前生产线满负荷运行。截至2016年底,这条生产线已连续为秦山三核提供了14.2万余个燃料元件,创造了元件在堆内连续运行120多个月零泄漏的好成绩,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生产线在建成投产后的十年里,以安全的生产工艺、稳定的运行过程和可靠的产品质量,证明了我国核燃料元件的生产能力和实力。

它的顺利建成投产,不但让202厂实现了扭亏脱困,也使这个核工业老厂昂首迈入了核电领域。事后证明,这一步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因为,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厂不仅承担了繁重的生产科研任务,还肩负着为公司后续核燃料元件生产线培养人才的重任。目前正在运行和建设的燃料元件生产线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很多出自这里。

重水堆核燃料元件厂有三条生产线:化工、芯块、组装,三条线中除了“组装线”由加拿大进口,剩下的两条均已完成国产化,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出售自己的化工及芯块部分的生产线建设技术。其中,制粒机是芯块车间的一台关键设备,它在压水堆生产线中也要使用,但很难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到。

燃料芯块需要磨削,重水堆的鼻祖加拿大采用的是一种碳化硅砂轮打磨,而且还要磨三次才能够标准,由于碳化硅质地较软,很容易混到磨削渣中,让回收变得很麻烦。通过调整设备,中核北方的重水堆元件生产线在全球首家使用了金刚石砂轮进行磨削,能够一次磨削成型。由于金刚石质地坚硬,不会掉到磨削渣里,使回收工作也变得简单。后来加拿大人了解到了这个工艺,也开始逐步改造他们自己的生产线,一点点过渡到“中国工艺”。

如何挖掘重水堆生产线的潜能,也一直是中核北方琢磨的问题。

重水堆有一个特点,它所采用的燃料的灵活性非常强,可以采用天然铀,也可以采用压水堆乏燃料后处理的回收铀,让重水堆吃“压水堆剩下的废物”。

2008年,中核北方在与秦山三核、核动力院联合开展了“轻水堆回收铀在重水堆上利用”的技术研发项目。达成协议后,中核北方采取了一种“等效天然铀”的方法,也就是把回收铀用贫铀进行勾兑,从而达到与天然铀完全等效的原料。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棒束的形式不用改变,因此就不会影响反应堆的物理设计,可以直接入堆。同时铀钚分离后的钚还可以作为驱动燃料,用来生产钍燃料,又可以作为重水堆的燃料来使用。

2010年1月4日到2月9日,中核北方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一次性成功地制造出了26根等效天然铀燃料棒。3月22日,12根燃料棒束正式入堆试验。在入堆仪式上,加拿大原子能有限公司总裁休·麦克表示:“这是国际上首次将回收铀燃料装入商用重水堆上进行试用,这体现了中国先进的核燃料制造能力。”

中核北方还与中国同位素公司及秦山三核合作,开展了钴-60的生产。2009年,重水堆核燃料元件厂元件制造的技术创新及国产化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未完待续)(记者 郭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