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运筹帷幄荒原上——筹建处主任李恺访谈

人物简介

李恺:吉林省扶余县人。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江西省婺源县团县委书记,冶金工业部科长、副处长,1957年调任二○二厂筹建处驻包头办事处主任,后任一车间主任,八一二厂革委会副主任、副厂长。

在任职期间,他组织参加了生产堆燃料元件生产线的筹建、施工和生产准备工作,参与了四氟化铀试车、投产的组织领导工作,及时地为六氟化铀生产和元件制造提供了原料。在八一二厂工作期间,参加了生产堆元件生产线的基建、安装、试车和投产运行,设计中采用了一些较为先进的新工艺、新技术。他精心组织生产,加强技术管理,使生产达到设计水平,保证了产品质量。

1957年4月,继总设计师杨朴率中苏选厂委员会在包头选定二○二厂的厂址之后,李恺立即带二○二厂筹备处办事处自北京移师包头,自此拉开了二○二厂筹建的序幕。在核工业最早的“五厂三矿”中,李恺参与了一厂(二○二厂)的筹建工作和一矿(二七二矿)的选址工作。他在二○二厂工作了十个年头,那是让他终生难忘的十年。

记者:

筹建二○二时领导班子也就是张诚、杨朴、王焕新你们几个人?

李恺:

张诚这人很好,杨朴这人也很好,我们相处了好多年。杨朴、王焕新来二○二厂之前,都在冶金部有色金属局工作。王焕新担任干部处副处长,我接替他担任保卫科长。他开始时是有色局保卫科科长,他是从山东调去的,我去以后他就被提升为有色局干部处副处长。这批人转到核工业都是从有色局过来的,原来重工业部分成冶金部,冶金部的有色局,有色局后来就成立了第四生产处,就搞核工业这一摊。后来改叫冶金部三司第四生产处。好多搞核工业的人都是通过那儿这么转过来的。

记者:

当时还有二机部、冶金部之分?

李恺:

有,原来核工业二机部是一、二机部分开的。二机部开始筹建后是在西直门外,那儿不是有个宾馆嘛,在那儿临时驻点,就是离西郊公园很近那个宾馆,就在那个院儿,二机部开始筹建的时候在那边,后来才迁到纪委大楼,就是现在的三里河。

60 年前李恺(中)与二○二厂的同志在去苏联实习的火车上

记者:

在冶金部那会儿,你们一开始去不是就搞核吧?

李恺:

不是。我是1949年南下,那时候东北叫嫩江省,抽调了将近1300名地方干部准备南下,聚集到齐齐哈尔。那时候带队的人后来在江西当省委书记,叫邵世平。邵世平带队,还有一个书记叫什么现在回忆不起来了。他们总带队,然后我们1949年就南下了,从齐齐哈尔一直南下经过南京,再乘船到安庆,由安庆转到江西,到江西以后,我们那个县抽调的南下干部有三十六七个人,都进驻他们那个婺源县城,在那个县开展工作。我刚去的时候是在县民政科担任副科长,后来担任四区的区委书记,以后,大概是1952年末,就把我调到婺源县担任县团委书记。而后大概在1953年的4月还是5月份,就把我从县团委书记的位置上抽调出来了,抽调出来以后让我到中南局报到。

记者:

噢,中南局当时在长沙。

李恺:

报到以后,我们那儿好多人都出来了,我和另一个人,那个人是九江的,我们两个人直接就被调到中央去了。他说你们到中央组织部报到,我们两个人就到那儿报到,报到以后中央组织部就讲你们先等一等。大概五六天的时间吧,我们住在前门大栅栏的一个旅馆里,到了第六天就通知我说到重工业部,另外一个人就到重工业部的建工局,我们俩分别被分配到这两个地方,我就到重工业部了。那时候重工业部是副总理李富春兼部长。

记者:

李富春兼重工业部部长,部长助理是高扬文吧?

李恺:

高扬文那时候还不是,他后来到有色局担任局长。原来我老家的一个县委书记也是部长助理,这是重工业部的部长助理。重工业部后来就改成冶金部,冶金部又分成一机部、二机部好几个部。原来重工业部那个编制相当大的,我开始是在重工业部的人事司担任保卫科长。我到重工业部当年的9月份,我们的处长就跟我讲,那时候干部都有休假期,好几十天,他说你回去吧,你回老家去把你爱人迁来。那时候已经给了我房子,我一个人住在一间房子里面,在老外交部街大洋宾胡同,对面就是著名的章乃器和沙千里住的地方,他们和我住的房子临街,他们在对面院子里的二层楼住。我为什么就直接调到北京去了呢,我们那个年代我的文化程度还算可以的。

记者:

当年初中和高中毕业就算有文化,还有不少是小学或没上过学。

李恺:

对,我是初中。

记者:

杨厂长是高中,那你们两个基本差不多,杨厂长也是随军南下,他去的是贵州。

李恺:

他到的是贵州、云南,做团的工作。

记者:

团省委宣传部长。

李恺:

他是1953年调到北京去的,那时候云南省委副书记郭超和他比较熟悉,后来郭超就调到北京来担任有色金属管理局的局长,现在叫有色金属总公司。后来杨朴也就调到北京了,杨朴调到北京时我也在重工业部,我先到重工业部。

记者:

去了以后就在那儿当保卫科长。

李恺:

嗯,保卫科长。他去了以后开始是在有色局干部处当副处长,王焕新也是副处长。安纯祥还在厂里吗?

记者:

安纯祥还在。

李恺:

他原来是我们一车间四工段的工段长,计秉贤是副工段长。李德逊是从满洲里调到二○二厂的。

记者:

他是满洲里公安局的局长。

李恺:

对。我们到苏联去路经满洲里,那时候他已经调到二○二了。这些人都是不错的,都是很好的人。还有曹大义。

二○二厂北面阴山上的秦长城遗址

记者:

曹大义也调到八一二了是吧?

李恺:

也调到八一二了,现在这人还在。蒋述善去世了,突发心脏病。他年龄比我大两三岁吧。他和王世明年龄相仿,王世明比我大三岁,他可能是比王世明小一岁还是大一岁我就记不得了。我们都是一起出国的,蒋述善出国的时候是搞轻材料的。

记者:

那时候设计的时候就有轻材料这一块儿了,原来不是说没有轻材料这一块儿?

李恺:

开始没有,后来有了。他也出国实习了这一部分,我们一起去的。

记者:

那您最早跟杨朴厂长在苏联搞设计的时候还没有轻材料这一块

儿吧?

李恺:

那时候还没有,后来有的,后来又增加了这一部分。我那个时候已经到包头了,我是1957年4月份还是5月份来的包头,搞筹建二○二厂的工作。开始住在包头一个宾馆,离火车站不太远,在那儿住了几天,然后就到30号招待所。

记者:

后来30号招待所的母广茂主任,他那会儿去30号了吗?

李恺:

他去得晚,后来我就住到那里了。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以后,大概是1958年,王焕新就调到厂里去了,那时候我们都一起住在30号。

记者:

30号招持所是东河区现成的房子,不是咱们去了以后又盖的房子?

李恺:

是现成的房子,不是重新盖的。

记者:

是咱们买他们的房子?

李恺:

对,那是包头市市长李质他们知道我们刚到包头没有住处,从那儿给找的房子。后来墨志清是包头市的副市长,那时候苏谦益是包头市委书记。后来苏谦益调到华北局去了,担任书记处书记。

记者:

您1957年那会儿去了以后就是筹备建四○八厂?

李恺:

对,搞筹建工作。

记者:

筹建办事处都是干什么?

李恺:

就是已经定了点嘛,定了点以后就搞地质勘探,就是把地质形状都搞清楚,这是一个任务;第二个任务就是筹建、接人,准备破土动工。破土动工前王焕新调到厂里,我们开始都住在30号那儿,后来到破土动工的时候,我和王焕新在现场勘查后开始挖第一锹土。

记者:

那张照片就是开土动工时候照的?多么珍贵的照片。

李恺:

对。那时候的房子什么都没有呢,就住帐篷,那个帐篷也是东倒西歪,有时候大风一刮就把帐篷刮跑了。那口井里搞出的水都是泥巴。

记者:

喝不成。

李恺:

后来又重新挖了一口井。

1957 年,李恺(前排右)任二○二厂筹建办事处主任时与办事处的同志合影

记者:

到二○二以后可能是最艰苦的历史了,您在吉林的时候条件好,到江西以后更好啊,包头这儿是塞外。

李恺:

到包头是比较苦的,风沙特别大,那时候到东河区要经过二道沙河,没有路的,那都是沙土路,都是咱们踩出的路。到那边去看地形,那时候筹建处有一个小吉普车,还有一个大卡车,两辆车。一开始是我们五六个人,张永根是搞财务的,还有郑学谦,也去世了。还有两个司机,一个是开卡车的,姓李,还有一个就是王文治,他是开小车的。

记者:

这几个人都是从北京带过来的吧?

李恺:

是从北京带过来的。那时候小车主要是为和市里面联系、打交道这些个事情。

记者:

当时这几个人也都知道是建这种性质的工厂?他们不知道吧?

李恺:

他们开始不知道,也不告诉他们,就说我们要在这儿建个厂,建什么厂那都是保密的。

记者:

您是主任,肯定知道是怎么回事,是干什么的。

李恺:

我肯定知道。那时候是绝对保密,不是一般的保密。

记者:

你们这些老领导的名字我们都是耳熟能详,但就是对不上号,像曹大义、张永禄、李恺、王焕新呀,我们写厂史老听说这些人的名字。

李恺:

张永禄是从北京四○一调到包头的,他是二室的室主任,已经去世了。

记者:

他后来调到核动力院。他去世好几年了吧?

李恺:

对,他爱人还在。开始去包头可是不行,风沙大,呼呼的,沙子都打在脸上,到哪儿都得蒙着头,所以叫包头。困难时期吃荞面窝窝头儿,还有莜面、苞米面窝窝头儿这些东西。莜面吃多了还撑。开始是张诚先到八一二,他在八一二先搞筹建,他来了以后非要把我从二○二调到八一二。那会儿是苏杰嘛,苏杰不放,苏杰说不能去。张诚说你不让他来不行,必须来。

记者:

那是1966年?

李恺:

1966年6月还是9月。后来他说你什么也不要带,你就空手来。我说好吧,我就空手去吧,坐着火车转来转去转到成都来了。他说你到成都的话我找人接你,就把我接到厂里去了。

记者:

苏杰是“四清”时候去的二○二吧?

李恺:

对,就是那个时候。一车间的工作队长是谁你知道不?是毛主席的警卫队队长,叫刘什么现在我都记不清了。

记者:

1964年邓小平去咱们厂的时候,您那会儿在吗?

李恺:

在。邓小平、乌兰夫都去了,乌兰夫去过两次呢,还有聂荣臻。聂荣臻直接到车间里去了,到车间里让我给介绍情况,我大致给他讲了流程等。

记者:

宋任穷去得是最早的?

李恺:

宋任穷去得早,他去那时候一车间还没有建设呢,宋任穷住在一个平房里头。

记者:

真是住在咱们刚盖的那个小平房里?

李恺:

是。和大家吃的都是一样的东西,帐篷里弄的饭,就吃那玩意。

记者:

他是上将军衔,开国元勋。

李恺:

我们出国前在苏联大使馆,宋任穷又接见了我们一次,他就讲今后核工业的发展就靠你们这些人了。宋任穷很好的。当时一室的主任是陈健,书记是李凤山。我在苏联学习没回国之前,一车间开始是王玉林在那儿干了几天,后来李凤山也在那儿干了几天。

记者:

那会儿乌兰夫的儿子乌杰也在一起吧?

李恺:

嗯,乌兰夫的儿子是在一室。

记者:

咱们工人村开始动工的时候你们也没放个鞭炮或者是像现在奠个基、讲两句话什么的?

李恺:

没有。那个时候不讲究这些,就是实干。那个时候张诚带着这些人,不管男女,你都得参加挖土方,有时候半夜女同志也都得去,跟着车走,半夜运什么东西,有时候是建筑材料。

记者:

说是有时候晚上还往厂区扛钢筋?

李恺:

晚上也干。男女都得干。很苦的。凡是每次进新人都要开欢迎会,张诚都要过目,都要讲话,要对他们照顾,那都是张厂长亲自安排的。新毕业的学生从南方来的,都是很薄的被、很薄的衣服,都得给人家弄成棉被,把大衣给人家借上。张诚厂长每次都要看新来的同志,进来的人每期都有简报。刘允斌在三室当主任。那时候我住在23栋,我住在一楼,刘允斌住在三楼,杨朴也在三楼。我跟杨道亨以前在干部楼还住过一个单元,对面就是招待所。

记者:

杨道亨是湖南人?

李恺:

湖南人。杨道亨后来调哪儿去了,不在二○二了吧?

记者:

不在。

李恺:

洪景荣还在二○二吗?

记者:

洪景荣去世了。

李恺:

洪景荣是什么时候去世的?

记者:

2005年,他身体其实一直不错,老骑着自行车在二○二厂溜达。

李恺:

我们俩搭伙嘛。他不怎么爱说。洪景荣和我在一个车间,他是一车间的总工程师兼副主任。

记者:

他是辽宁海城的吧?

李恺:

海城那一带的。

记者:

李厂长,咱们1958年10月16日一车间动工也没搞什么仪式?

李恺:

没搞什么仪式。

记者:

12月16日点火也没搞仪式?

李恺:

点火那是台还原炉开始点火,张诚和杨朴都在现场,我来点火,点起来以后就呼呼地着起来了,这就标志着生产了。

记者:

有这么一个也算是仪式性的过程。

李恺:

刚开始生产线已经建成了,并且已经投产了,还原炉点火,一点火就标志着一车间投产运行。那时叫08线,整个08线一车间在厂里面是最大的一个车间,2000多人,那时候就包括从头到尾的化工部分、冶金部分、包装部分都在一车间,包括轧制整个的一套都在一车间。那时候四工段的工段长就是安纯祥,计秉贤是副段长。后来曹大义去了,他去了以后我们这个大车间就分开了,把四工段化为一个车间,三工段化为一个车间,三工段就是轧机、轧制部分,还有钙还原炉这一部分也化为一个车间,这个车间就是曹大义担任车间主任。王翰飞也曾经在十二车间干过。

记者:

就是密封包装那儿吧?

李恺:

对。后来我曾经到四○四去,回来经过二○二,他那时候还在十二车间的包装车间。我离开以后他说我再给你介绍介绍情况吧,我说不用介绍,这些我都熟悉。以后王翰飞调到八一二去了。

记者:

您在二○二搞筹备的时候,杨朴他们在北京?

李恺:

他在北京。我没到二○二之前,他是到包头这个地区选厂。

记者:

选厂是他选的?

李恺:

对。我是到湖南二七二那面去选厂,去选铀矿厂,那时候是袁成隆带队,袁成隆知道吗?

记者:

知道,他是副部长嘛。

李恺:

袁成隆带队,把我们这些人,将近40人带出去选这一片儿。

记者:

噢,二七二铀矿是您去选的?

李恺:

包括铀矿、二七二冶炼厂选这个厂址。选完以后又回到北京开始筹建二○二。

记者:

您有没有一些老的照片?

李恺:

都烧掉了,“文化大革命”的时候。

记者:

李厂长,在苏联那会儿您见过刘允斌没?

李恺:

我在苏联没见过他。他那时候在苏联学习还没回国,他在苏联结婚的,在苏联生了两个孩子,后来因为回国就和苏联的老婆离婚了。回到北京开始也在四○一,后来就和李妙秀结婚了。

现在在二○二厂的照片都没有了,都烧掉了。张诚的照片我有,我看见有一张在平房照的,那张有蒋述善,那是在我们家门口团结街坊照的。还有我1951年在江西担任四区区委书记的时候到福兰地区开会,我们几个区委书记在一起照的相。这张照片是我刚到包头照的,这是小车司机,这是大车司机,这个是张永根,这个是郑学谦,这个是我,我们5个人。

记者:

是这5个人最早把二○二筹建处的摊子给支起来了。

李恺:

后来筹建处撤销以后,我担任过保密处的处长。

记者:

当时从二○二来八一二的有多少人?

李恺:

有几百人,有好多是工人调过来的。

建厂初期守备部队战士

记者:

还有一个赵国光是从二○二来的吧?

李恺:

他是从二○二来的,他是留苏生,他担任过八一二厂的厂长。

记者:

蒋述善当年是三车间副主任,王世明是主任?

李恺:

对,王世明是主任,他是副主任、工程师。他是正规大学毕业的。

记者:

王世明呢?

李恺:

王世明不是大学毕业。杨朴的家乡我去过,山东菏泽,他出身是富农。我到他家主要是为了出国调查他的历史状况。

记者:

李厂长家也算是有钱人家吧?

李恺:

我不是。我上学是在日本鬼子统治时期,上的是日本人的伪满铁路学校。

我和胡基拉图后来到江西在一块儿工作。胡基拉图这人很好的,很诚实、很诚恳的一个人。乌恩这个人干工作也相当可以,他开始抓过一段基建,他老婆叫斯琴。古韦是副书记,古韦那小老头儿是很好的,是很不错的一个人,是很会团结人的一个人。

记者:

刘允斌您跟他接触过没?

李恺:

接触过,我们俩很要好,因为他住在我楼上。他在三室当主任,我在一车间担任主任,三室是搞轻材料科研的。三车间跟三室不在一起,但是它们隔壁。

记者:

车间是生产线吧?

李恺:

生产线,那是搞轻材料的。

记者:

那部分不是都挪到八一二来了吗?

李恺:

对,挪在八一二了,那时候二车间是孟庆丰。那个时候党委书记是张军,他是从糖厂调到八一二的。张诚是厂长,沉着是政治部副主任,还有一个卜克,卜克是党委办公室主任。

记者:

那个董弘祺呢?

李恺:

董弘祺后来调云南去了,他是随着杨朴从八一二调到云南的。现在已经不在了。

记者:

我们看厂史记载,董弘祺当时在困难时期加班拿了个土豆,还让他做检查。

李恺:

困难时期也没东西吃,后来乌兰夫还是不错的,给拨调了一部分粮食,包括大米、面粉,那是救急呀,我们那时候都吃窝头,吃窝头都不错了。那时候张诚照顾我,把我搞到专家招待所吃小灶。(田炳信/刘建尧)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