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丙旺:1966年出生,1987年获内蒙古工业大学工学学士学位,2005年12月获吉林大学工程硕士学位。在北重集团工作,先后担任助理工程师、冶金技术室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技术部副部长、部长、副总工程师兼技术中心主任、北重集团副总经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兵器工业集团首席科学家。
在北重集团30年的时间里,他组织参加了国家重点型号三代炮钢的研制工作,组织开展采用直接还原冶炼高强度炮钢试制工作,首创采用海绵冶炼高强韧炮钢工艺方法。作为“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及工艺研究”国家重大课题专项组组长,他联合清华大学和业内一流专家学者自主研发成功3.6万吨垂直挤压机及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生产项目。2015 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同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记者:您毕业后就来到北重集团工作了?
雷丙旺:是的。
记者:您现在负责哪些工作?
雷丙旺:我从2016年底改任兵器工业集团首席科学家,每个首席都要有专业,我的专业是在金属成型上(热加工)。
记者:担任兵器工业集团首席科学家,工作地点有变化吗?
雷丙旺:全集团共有50多个首席科学家,都在各个单位工作,大部分在研究所,在企业的不多。
雷丙旺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我们都知道您一直负责360项目,当时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下决定上这个项目的?
雷丙旺:因为我们北重集团在当时是军转民,现在是军民融合。军转民要怎么转?实际上就是按照你的技术特长或者专业特长,能干什么来转民用。其实当时建厂时就是由苏联人援建了一条大型锻件生产线,是为火炮服务的,全国的火炮炮身大型锻件都出自北重集团。以这个技术为基础,我们开发了许多民用钢,我们利用这一优势就能军转民。
后来,随着国家电力的发展,电厂需要用管,非常紧俏,所以北重利用炮钢技术开发了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但是用火炮的身管技术锻造成实心的钢锭,身管还要加工成空心的管子,生产效率很低。再一个,大规格的管材很难加工,在规划“十一五”的时候,我们针对电站用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现在也可以用在石化等工程上)这个产业,运用新技术做大、做强,提出了几种技术方案,最终通过论证后,选择了用挤压技术生产。
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这种技术在当时只有美国威曼高登公司在用,我们当时也考虑为什么用这种技术,而不用普通的技术来做。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技术一种是武汉471厂曼特斯曼方式,曼特斯曼是德国企业;再一种技术就是反挤压技术,又叫喀麦隆技术,它的工艺方式就是挤压技术,后来喀麦隆公司被威曼高登公司收购了,技术和质量应该说是最好的。还有就是更适用于难变形基础的成型,所以我们选择更高端、更先进的技术,最后确定选择垂直挤压技术来生产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
雷丙旺在生产现场(左)
记者:这种技术难度大吗?
雷丙旺:这个技术涉及两大问题。第一问题是装备。美国那套装备号称3.5万吨,因为美国吨少,合成公吨以后实际上是3.15万吨,当时在世界上这是最大的。第二个问题是工艺。给你设备你能干出活来吗?那怎么干就摆在我们面前。当时这两个问题在我们国内,
基础还是很薄弱的,想让我们的技术有所跨越,你就要对标世界先进水平来做。
360 生产线
记者:确定了这个项目,我们下一步该怎样做?
雷丙旺:最终确定这个项目之后,我们首先上报兵器工业集团,兵器工业集团对我们钢的发展、热加工发展还是很重视的,刚拿到这个项目觉得这个项目技术跨越是非常大的,集团非常慎重。所以我们是2004年11月提出来,一直到2006年初,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解决前期的技术论证、技术准备等问题。
下一步技术来源我们该怎样解决?按照我们以前的经验就是引进。当时在我国锻压装备中,3000吨以上的压机都是进口的,更何况做一个3.6万吨压机,所以肯定是进口。我们首先想到美国威曼高登公司,当时想,既然我们要做就先买他一件。同时也考虑德国人能不能做,因为我们都相信德国在装备制造上的水平,咱们的大型锻件设备大部分是德国的。与德国企业沟通后,他们说也对这一技术进行过研究,他们也能做,但是报价很贵。后来又跟威曼高登公司联系看能不能合作。为了能够联系上,我们想了很多方式,以我们董事长的名义约他们来工厂洽谈合作。后来他们也来了,但是他们负责人说:“我们是百年老店,从来不给别人搞技术,我的技术是独有的。”听他的意思就是说, 这种技术出口的话还要得到美国政府的批准,最终拒绝了和我们合作。
要想在技术上有突破就要自主研发,最后,我们跟清华大学联合研发。说到这儿,企业要发展还是要靠自主创新,什么都要靠买,是走不到世界前列的。正是有了这种发展思路的转变,最终促成了这个项目的上马。
记者:我们的 360 项目在国内甚至在世界上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雷丙旺:360工程选择了科技创新的路线,我们和清华大学联合研制,他们搞设计,我们搞制造。其实这个工程不单单只是一个压机,当时瞄准的目标是要有产出的,是要形成生产能力的,这样一来就要建一条生产线。
物料从炼钢车间来了之后,到底怎样流转,怎样才能挤出管子,这是整体生产线的布局,不仅仅是一个压机的问题。从这个生产线来看,80%都是第一次,都是为这个工程来研发的。对于3.6万吨压机来说,想要制造,关键的一点就是大型主管件的质量问题。质量决定着压机能不能干活,如果还没干活就发生锻件裂了或者铸件裂了,就等于机架散了。几万吨级重型装备的制造就是极端制造。从我们国家这种大型装备制造经验来看,大型铸锻件在国内还是很大一个难题。我们跟清华大学合作,就是利用他的钢丝缠绕技术来做压机。利用他的技术有几个优点:一个是钢丝的承载能力。生产能力提高代表可以减重,材料用少了,成本就能降低。还有一个是运输。件大了非常难运,把件做小了,运到现场再缠,运输难度就会大大降低。360的机架装的时候2700吨,怎样把它立起来?后来我们用了一套液压爬行器,修上滑轨把它推上去,用液压提升装置把它立起来。
360的压机从制造上把钢丝硬力缠绕、重型安装等这条技术路线打通了,技术体系建起来了,到后来,清华大学又做了好几台压机,不管是西安炎凉的4万吨,还是青海的6.8万吨,都是在北重集团的基础上完成的。这是我们出来的路,所以这个第一有太多技术、太多难题需要克服。这个压机的突破,在世界上都是一个创举,当时老外都认为我们是做不成的。
压机我们做成了,技术我们突破了,经过鉴定,在当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360 工程整个成本相当于德国人报价的三分之一。我们很快突破了工艺,使我们生产的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为电力领域服务的 P91 是超临界用管,P92 是超超临界用管,这两种钢管在我们公司都实现了国产化,在电站四大管道上实现了突破应用,实现了电力用高端管材自主化生产。正是有了我们的突破,国外的管材价格一下降了很多(P91管从12万降到了2万多,P92 管最高16万,现在卖4万多)。这样,国家在电力用管,比如拿5万吨来计算,一年就节约资金几十个亿,真的是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记者:360 项目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个工程今后还会生产出什么高附加值产品?
雷丙旺:现在,我们以这个项目为基础,继续开发新的产品。我们要在做好电力用管的基础上,开发出更高端的产品,发挥压机的技术优势。其实这个项目最好的应用应该是航空航天镍合金、钛合金这种难变形的金属、高附加值的产品。
通过几年的工作,我们基本上从技术上突破了,但是还需要把更深的理论工作搞透彻,要在产品质量上,在成本、效率上也超越国外,使我们从基础上做世界第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在华能正在谋划 650 万电站,他们选择的材料是瑞典做的,但是瑞典做不了管子,所以钢管还要选择我们来做,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华能就不会选择与我们共同开发。
通过这几年的技术突破、技术积累,我们企业在技术实力、技术地位上确实是大大提升了。
记者:您觉得现在企业要生存或者说企业发展的王道应该是什么?
雷丙旺:我觉得,一个企业的经营实际上是很复杂的事情,但是根本问题还是技术,还要创新。现在回头总结公司的发展,从热加工上分为几个阶段:一是苏联援建阶段,提供图纸、工艺把产品干出来;第二阶段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公司自主开发了VI工艺(精炼工艺),当时获得了国家二等奖。那个工艺的出现把公司的冶炼水平提升了一步;第三个阶段就是里程碑、值得说的事情,就是三代炮钢的突破。我们把炮钢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提高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现在我们干的所有主产品都离不开它,没有钢的支撑,这些产品都做不了。
这几年,360 工程的突破是又一个重大的里程碑。360 工程成果的支撑可以看出一个脉络,我们能够不断地进步,其实就是技术的支撑,如果你的技术不进步,就会被市场淘汰。
有了新技术的突破,才使我们特钢产业有地位,才能延续发展。当然,管理也很重要,管理更应适应发展的需要,适应老百姓改善生活的需要,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为企业取得更好的效益。
记者:国庆阅兵的时候我们生产的产品接受国家领导人的检阅,您是什么样的心情?
雷丙旺:对于一个军工企业来说,生产的产品能够装备部队、接受国家检阅,是很光荣的事情。每次阅兵,包头人都很自豪,因为前面那些方队产品大部分都出自包头或者跟包头有关系,比如坦克、装甲车辆战斗系统都出自我们北重集团。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999年阅兵。1999年阅兵时,我们生产的三代坦克第一次列装过天安门。我们负责热加工,生产的炮钢技术质量水平跟原来完全不一样,它的技术指标是世界最先进的,就是21世纪战场上能跟俄、美抗衡的产品。虽然自豪,但是我们压力很大,接受检阅就像考试一样,能不能考好呀?能不能顺利过去呀?每次产品过天安门检阅的时候,我们既高兴又紧张,万一过不去怎么办?
(哈哈)
记者:三代坦克生产的时候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雷丙旺:当时,身管强度和韧性的一个指标总是不合格(由于工艺上的保密,我们不再延展),当时我们想了好多好多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这个问题突破了,产品按时交付了。所以说,三代炮钢在公司热加工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从那以后,我们所有的主战坦克炮钢都是按这个要求生产的。
记者:
您说到了炮钢的优势,作为军工企业来说,在军品生产方面这一优势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雷丙旺:我觉得,一个复杂的产品就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化学成分上、冶炼上、精炼上,电渣重熔、锻造、退火、热处理上,通过不断地改进、不断地优化找到了最佳方法,按这样去做,产品的合格率也高了,批次的稳定性也好了,不仅满足了军品,同时也为我们民品提供了基础。
记者:您对国家提出的“军民融合”怎样理解?
雷丙旺:其实军与民从技术上是不分的,因为军工技术一般是国家发展最先进的,技术的研究和突破都需要投入。一个国家在军工上才会有大量的投入,一旦一个技术成熟之后,它可以转到民用上,这样民用才能成熟。现在我们民用好多技术非常好,好多前期的项目还需要军工先行,这是世界上的一个经验。
记者:您觉得作为大型的军工企业如何打造“百年老店”?
雷丙旺:一个企业要想基业长青,我觉得要创新,学习力很重要,因为你要发展。你要是一成不变,抱着原来的东西谈发展是不行的,这就需要创新发展。创新发展又涉及好多新知识、新技能、新领域,这实际体现出一个企业的学习能力。 比如360工程,公司原来也没有做过,那就要向国内外学习,要集合国内外的技术优势把这件事做成。要善于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墨守成规肯定是不行的,需要我们创新发展,技术上、管理上都需要。
我认为搞技术其实就是两件事:一个是满足市场需求;另一个是新方法、新技术使企业的效率更高了、成本更低了,当然经济效益也体现了。同样,在管理上,我觉得要适应社会环境。社会变化特别快,改革开放几十年,人们的思想、价值取向变化太大了, 一个企业不能跟上人们的思维变化,作为管理人员就很难引导员工,所以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相辅相成的。
记者:北重集团从最早的复制到半自主再到现在的完全自主,您怎么看这样的过程?
雷丙旺:我认为公司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技术首先要积累,人跟人的水平差别并不大,只是在于你的积累。技术的引进是基本的方向,你先要赶上他,之后再说超越。由于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我国的工业基础很差,必然要走技术引进的道路,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在这个基础上再消化、再吸收,把基础的东西悟清楚、搞明白,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去创新。什么都弄不明白就去搞创新,弄成了你是撞的,弄不成才是正常的。
现在我们国家的创新其实是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在世界地位不一样而提出的。有些东西就是比别人差很远,你就要去引进,因为你自己研发太慢了;有些领域已经走到世界前沿了, 要想不被淘汰就要创新。
我们企业在筹建时集合了一批优秀人才,能把产品复制出来,已经做了很好的基础,另外就是企业的地位。你能在关键时刻承担国家的重大任务,按照国家的步骤,循序渐进地往前推进,在国家需求时或者自己的激励中发展,不断地去学习、去适应,企业就会基业长青。(记者:赵馨)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