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那些激情岁月的光芒时刻—内蒙古一机集团原职工业余文工团团长张乃林访谈

张乃林:1939 年出生的张乃林已接近 80 岁高龄,但精神矍铄,口齿清晰,退休 20 年仍活跃在相声舞台。此前,他在一机厂做过车工,做过计划员,后来成为文艺干事、职工业余文工团团长,多次率文工团赴山西、河北、北京等地兄弟厂演出。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虽然物质匮乏,但精神富足;那也是张乃林悉心珍藏的记忆,是与队友在一起时的欢笑与泪水,是代表厂里演出时被认可的骄傲与荣耀。

记者:

现在年轻人日常的娱乐生活很丰富,有很多选择,但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是很难想象的。

张乃林:

那时候主要的娱乐就是看电影。专业团体也有,但是要钱,而且包头的剧场很少。我是 1958 年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进的 263 工人技术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进了一机厂。在 263 上学的时候我就已经加入厂里的曲艺队了。当时工厂为了建曲艺队,搞了一次曲艺大赛选拔人才,我报了一段相声、一段山东快书。我一上台,评委就写了“可取”两个字,因为我从小就喜爱相声艺术,在天津跟着相声老师学了几年。毕业后曲艺队改选,我就当了队长。

记者:

曲艺队平时有演出吗?队员日常怎么排练?

张乃林:

曲艺队作为一个专业队,是隶属于黄河业余文工团的。1958 年,总厂成立了黄河业余文工团,下面有 11 个专业队,有京剧队、晋剧队、管乐队、舞蹈队等,几乎涵盖了所有艺术门类。整个黄河业余文工团有 800 多人,工会给各个队里的负责人安排了住宿, 每天下班后排练,非常热闹。大家组织在一起都是因为爱好,也为活跃职工的文化生活,我们的曲艺队每礼拜日上午有一场相声大会,演出地点就在宿舍里、子弟学校教室里,拉开桌子,讲台就是舞台,让职工免费看演出。

记者:

这样的演出一定很受欢迎。

张乃林:

每场演出都能坐满三四十个观众。夏天厂里在灯光球场举办消夏晚会,那人就更多了。我们那时候排练、演出基本上都是没有经费的,全靠大家的热情,那时候对钱的概念也不是特别深。

记者:

当时厂里搞文艺的这些职工,大部分是业余的还是以前专门练过的专业演员呢?

张乃林:

主要都是业余爱好者。我们排过很多戏,当时在第一工人文化宫演出的时候,掌声不断,是专业水平。戏里面武打、折跟头这些人都来自于包头市的专业剧团,为什么有这些人呢?“文化大革命”期间,很多专业剧团解散了,分到我们厂里很多人,“文化大革命”以后又都回去了,属于这种情况。所以我们的水平很高,但是他们不是主要演员,主要演员还是我们厂里自个儿的员工,像演铁梅、李玉和、李奶奶的都是我们厂的人,而演鸠山、日本兵的是那些专业演员。

2004 年 10 月 22 日,一机文工团团员聚会合影(前排左三为张乃林)

记者:

大家是靠兴趣爱好,加上努力排练,不断突破自己,给自己、也给厂里赢得荣誉。

张乃林:

是的,我们厂文艺工作有一些比较辉煌的成就。譬如 1959 年在北京举行过全国的职工文艺汇演,从汇演里选了些优秀节目拍了个电影,其中就有我们厂的一个舞蹈节目,当时这个电影是在全国卖票、在电影院放映的。这个职工文艺汇演是全国性的,要经过层层选拔,当时我们厂去了三个节目,三个节目都获了奖。

1972 年,话剧《于无声处》演ft后主要演员合影(后排左六为张

记者:

上班时工作,下班了搞文艺活动,厂里支持吗?

张乃林:

党委、工会特别重视抓职工文化工作,设有专职的文艺干事。工会亲自抓,有专门的宣传部,两年搞一次全厂的文艺汇演,选拔人才。我在四分厂曲艺队的时候经常会被抽去演出,1977 年,工会就把我专门调过去当文艺干事,开始专职搞文艺。“文化大革命”以后,黄河业余文工团不存在了,但各个分厂都有搞文艺的,工会也经常组织全厂的文艺汇演。后来全厂各单位的文艺尖子被组织起来,有 40 多人,组成一个大团,就是后来的职工业余文工团。

记者:

职工业余文工团组建以后开始到兄弟厂演出?

张乃林: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职工业余文工团到北京的 618 厂、山西大同的 616 厂等兄弟厂演出,那是最放光彩的时候。当时 618 厂比较牛,好多专业文艺团体都到它那儿演出。我们当时开了两辆大卡车去,带着服装、道具、灯光,人家工会主席告诉我们 618 厂的人见识比较多,眼光比较高。在我们之前,有一个话剧叫《大庆的早晨》,在别的地方演得非常火,演出团体是大庆的职工家属,到 618 厂一开始定了演三场,演到第二场就没有观众了。

记者:

他的意思是先给你们打个“预防针”?

张乃林:

我们当时也憋着一口气。为什么?因为我们自个儿有这个条件。结果我们第一场演完了以后,所有节目全部返场,后来说演 三场,演完三场不行,还得加两场。最后到什么程度?场场爆满,还有很多人站着。

记者:

您还记得演的是什么节目吗?

张乃林:

就是一场综合性文艺晚会,有 13 个节目,有一个大合唱,有一个快板书联唱,还有相声、舞蹈这些。北京的观众太热情了,我们的独唱演员下不来,都到了这种地步。

记者:

说明大家对你们的演出非常认可,是专业水平。

张乃林:

头一天我们吃饭的时候,说老实话,就是工会主席作陪。演出完了以后,厂长、党委书记、总工程师领导班子全部作陪,喝酒,赞誉之声不绝。去 618 厂演出的时候正赶上毛主席逝世一周年,毛主席纪念堂开馆,618 厂有六张参加大会的名额,人家给了我们两张。

记者:

到 616 厂演出也是很受欢迎吧?

张乃林:

到大同 616 厂,那也了不得。他们自己有一个文艺队,我们演完以后,他们说跟一机的文艺队没法儿比。

记者:

文工团到全国各地演出,又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厂里给补助吗?

张乃林:

其实大家不是为这个,一来是自己过瘾,二来也能给别人带来欢乐。我们困难的时候,演出完以后发一个饼子,什么饼?包头的那种老月饼,上面也没有芝麻。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人挨饿,演出完以后,马殿忠是文艺干事,就给煮一锅土豆,大家吃点土豆完事儿。

记者:

对于团员们来说,这些记忆是人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文工团也是最常念叨的地方吧?

张乃林:

厂里很多人已经慢慢成长起来,比如说原来四分厂文艺队有一个吹笛子的,叫高建国,现在已经是包头市音乐家协会的副主席,是文艺界的著名人士,都是一机厂的文艺队培养起来的。现在文工团的年轻人非常活跃,职工文化生活越来越红火,这是我们这些老一辈文艺工作者最高兴看到的。(记者:李亚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