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用行动诠释兵工人的责任与精神—内蒙古一机集团科研所高级工程师邢晓红访谈

邢晓红: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科研所的一名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军工产品,也就是轮式装甲装备的研发工作,同时也是兵器工业的科技带头人,在一机集团工作已经有27年了,参与过许多国家级型号项目的研制工作。

记者:

听说您是生在一机,长在一机,大学毕业以后又回到一机厂工作的。可以说您见证了整个一机厂的变迁,请您说说这些历史吧!

邢晓红:是的,正如你所说的,我是一机厂的子弟,父母是来包头支援建设的大学生。我出生在一机厂这个环境,1990年从内蒙古工学院毕业后又进入一机厂工作,对一机厂有着特殊的感情,从小生活环境的耳濡目染使我很快就能融入工作当中,感觉就像回家一样。我们一机是“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一机厂的建设是前苏联规划的,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工厂的变化非常大,逐年引进了自动化的设备、新的生产线,各种生产能力也得到了扩大。包括现在在生产现场也实现了精密化设计、5S管理,工厂的生产变化也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者:

那么您刚进厂的时候工作是做什么?那会儿的生产条件是什么样的?

邢晓红:

我1990年进厂以后在运输处实习,实习的时候跟着师傅做内燃机车的修理,用的工具就是扳子、钳子、改锥这种比较手动的工具,现在我们工人都用的是电动、气动的工具,包括一些数字化、数控的车床。实习完一年以后,我又进入科研所工作,是在1991年的时候。那时候我们搞设计就是爬图板,拿铅笔一笔一划地画,不像现在都是用电脑画图。实际上我们60后这帮人90年代初参加工作,经历了两次设计手段的革命。从爬图板一笔一划画图到20世纪初电脑绘图的普及是第一次;第二次就是二维绘图转为三维绘图,从原来的自下而上的设计模式转为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方法,现在可以说是设计方法全面转型铺开的关键时候,未来将会全部替代过去的二维绘图方法。生产制造方面也从照着图纸生产变成三维数模这样的一个模式。

记者:

听说您现在是项目总设计师,而过去是一名主任设计师。从一名主任设计师成长为一名项目总设计师,这个中间您经历了什么?

邢晓红:

每个人的进步都是工厂和企业给你一定的机会,在工作当中不断的历练你才能有这样的成长和进步。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就是一名普通的设计员,跟着师傅认真干并且认真总结才能取得一些成绩。随着工作时间的加长,我逐渐成为一名主任设计师,负责某一个系统的设计这样的工作。这几年因为我工作还算出色,成长为项目总设计师。

我在2002年之前主要从事履带车辆动力辅助系统的产品设计工作。从2002年开始转型,转为轮式战车的总体设计。大家都知道一机厂是我国主战坦克定点生产企业。上世纪90年代末,工厂分析世界陆军装备发展趋势,自筹资金开展了轮式战车的研制,我就转到轮式战车的总体设计上来了。

2004年,我厂凭着一个新的型号通过全国竞标的方式争取成为了轮式8×8装备的总设计师单位。得到军方的项目立项后,我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的研制当中。十几年的时间,8×8系列战车的设计生涯,产品不断地从单型号到多型号的发展给了我很多的锻炼机会,使我成长为一名项目总设计师。

记者:

听说您一直以来特别自豪的是您自己研制的装备参与过国庆阅兵,是这样的吗?

邢晓红:

是的,作为一个兵工人,大家最自豪的就是看到自己研制的装备能够有机会参加国庆阅兵。在和平时代,这是我们最大的一个追求。我设计的装备有两次参加国庆阅兵:一次是在2009年,我作为总体系统主任设计师参与设计的8×8轮式步兵战车参加了国庆阅兵。当时,我们都既紧张又兴奋,从电视上看到自己设计的战车零误差地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高兴得热泪盈眶;第二次是九三阅兵,我作为总设计师的一款8×8抢修车又参加了国庆阅兵。那个时候的感觉跟第一次看到自己设计的装备通过天安门时候的感觉又有所不同,感觉更加的自豪。

邢晓红在天安门广场留念

记者:

和一机厂的许多人打交道,发现大家都会提到一个共同的名词——兵工精神。作为一个老兵工人,您所理解的兵工精神是什么?

邢晓红:

我是这样认为的,兵工精神就是一种奉献、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我们兵器产品的研制过程中,大家都会遇到很多的难题,每到这时我们都会带着这种精神去集体攻克难题。在我的工作生涯中也遇到好多次,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第一辆8×8步兵战车在寒区试验的时候就遇到了特别多的问题。

那个时候,我是总体设计师,要跟车试验,进行故障记录、核验并协调各专业之间进行技术改进。那时大家几乎每个白天都会遇到各种故障,然后晚上加班分析原因、制定修理方法,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干到凌晨。寒区试验环境非常恶劣,夜里有零下40多度,厂房里没有暖气,我们的工人穿着皮袄进不了车里,只能脱掉大衣后再进去,很快都会冻得手脚僵硬。设计人员穿着皮袄在外面等,随时准备解决工人遇到的问题并给予指导。

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次这个寒区试验肯定过不去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每个人都感觉到压力非常大。在2006年元旦的时候,项目总设计师陈总到寒区慰问我和同事们,看到大家士气低落,非常心疼,但依然鼓励大家放下包袱,带头唱“爱拼才会赢”给大家打气。

那年在寒区一直工作了40多天,到年底都腊月二十四了,我们还都在北京开故障分析会,把所有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都摆在专家面前,向他们一条一条地进行说明和解释。等到完成任务要回包头的时候,发现春运的车票已经买不到了,好不容易同事7人买了4张硬座挤着回到了包头。回来以后,春节也没有休息,继续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实际就是这种不懈的努力,使我们8×8装备的性能得到提升,2007年顺利地通过了第二次寒区试验。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我们正常的工作当中困难很多,每个人出差的频率都非常高,到各地实验,很多人过着反候鸟式的生活。这样解释吧,就是最热的时候我们要去湿热地区,最冷的时候我们又要去严寒地区,这样才能使装备得到在极端条件下的验证,保证将来装备的使用性能。这样繁忙的工作,令我周围的许多同事会有家属不理解产生矛盾,但是大部分的兵工人通过这样一种兵工精神和自己的努力,去取得家属的理解和帮助。我们工厂也经常举办一些活动,请家属到现场来参观使他们理解我们。当然,我在这方面就比较幸运些,因为我爱人也在一机厂科研所工作,夫妻俩干的工作是一样的,所以干工作彼此是一个有力的坚强后盾。

军工行业就是这样,有一种责任和一种精神支撑着大家,使我们每一个人都爱岗敬业。

记者:

其实一机厂也是青山区特别引以为豪的一家企业。您这么多年在一机厂生活、工作,从另一个角度也见证了青山区的发展和变化。请您谈一谈。

邢晓红:

当年上班,最壮观的就是一机厂上下班的时候,整条路上都是自行车车流,可是颜色却相对单调。虽然我刚上班的时候也是年轻的姑娘,但是没有几条花裙子,全是素色的衣服。现在再去一机厂的门口,你会发现骑自行车的当然还有,但那是为了健身、为了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身体,开车的同志越来越多,大家的生活条件都改善了很多。包括人们的着装打扮变化很大,五颜六色的,每个人的服装也更个性化、色彩也更分明一些;工人的工作制服也有专门的设计,裁剪的样式也很好。

现在,青山人非常自豪的就是在咱们包头市有一种说法叫“住在青山”。青山的人居环境变化得非常大、绿地、公园都非常多,几乎每个人从家里出来步行不到10分钟都有公园和绿地可以去锻炼、休闲。我作为一名青山人非常的骄傲,同时我又是青山区的人大代表,每次在青山区的人大会议上也代表青山区的百姓提一些建议和文案,为青山区的发展建言献策。

(记者:吴艾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