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祝福草原多绿色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内蒙古一张靓丽的名片。

这片闻名遐迩的大草原,苍茫辽阔、一望无际,是世界著名的四大草原之一。

呼伦贝尔天然草原面积1.49亿亩,占内蒙古草原总面积的11.4%。大兴安岭以西1.21亿亩草原相对集中连片,是呼伦贝尔天然草原的主体,为全市天然草原总面积的81.3%。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我国陆地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还有着重要的生产和生态功能。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固氮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草原亘古洪荒,生生不息。这既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源于呼伦贝尔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初心坚守。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保护草原、森林是内蒙古生态系统保护的首要任务。必须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规律,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增强针对性、系统性、长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呼伦贝尔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如今,经过大学习大讨论的精神洗礼,呼伦贝尔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清晰,更加坚定。

呼伦贝尔市委书记于立新指出,全市上下要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坚决保持加强生态文明的战略定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积极构筑生态空间的新格局,建设绿色经济的新体系。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仅仅在理念上深入人心,更体现在呼伦贝尔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探索之中。

过去的一年,呼伦贝尔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区域面积17.1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7.82%,位列自治区第一。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林区、呼伦湖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按照“集中连片、整体保护”的原则,都划入了生态保护红线区域。

为了探索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呼伦贝尔市组织开展草原保护重大问题研究,编制了呼伦贝尔草原保护建设中长期规划,指导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同时加强与草原工程有关的项目管理,认真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草等草原生态保护工程。

从2016年底开始,呼伦贝尔市实施了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每年实施补奖面积10358万亩。其中禁牧面积1687万亩,草畜平衡面积8671万亩,每年发放补奖资金6.3亿元。这一政策减轻了草原压力,使14.3万户农牧民、36.2万人受益。

近5年来,呼伦贝尔市累计实施退牧还草工程550万亩以上,主要是休牧、划区轮牧、草场改良和人工种草。

作为自治区草牧业试点的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旗和呼伦贝尔农垦先行先试,深挖潜力,提质增效,在草牧业发展上开辟了新途径。2012年起,呼伦贝尔市实施了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人工草地的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目前,全市多年生优质高产苜蓿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

为减少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改善草原生态生产条件,近几年呼伦贝尔市自加压力,重点围绕主体草原区,启动实施了退耕还草工程,计划利用10年左右时间退耕还草109万亩,主体草原区目前已完成退耕还草15.7万亩。

呼伦贝尔市积极引导农牧民参与到改良草原和建设人工草地的项目中,让草原后续产业健康发展。在提高草业和草原畜牧业生产能力的同时,全市积极开发观光旅游业和特色产业,拓宽牧民增收渠道,真正实现兴草富民,生态受保护、牧民得实惠。

新巴尔虎右旗是自治区19个边境旗(市)和23个牧业旗之一。近年来,新右旗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持续优化畜群结构,努力实现畜牧业提质增效,牧民增收致富,草原生态得以保护和改善。

苏和是新右旗贝尔苏木牧民。他家祖祖辈辈在草原上以放牧牛羊为生。为了改变“靠天养畜”的现状,5年前,苏和贷款35万元购买了50头西门塔尔牛。西门塔尔牛产肉量比本地牛高出一倍多。在苏和一家的精心饲养下,如今西门塔尔牛已经发展到110头。2018年,他家出栏肉牛50多头,每头平均获利7000元,实现收入近50万元。还完贷款后,当年还存下十几万元。苏和靠减数量,保质量,既增加了收入,又保护了草原。

传统畜牧业的转型升级,使牧区更多的劳动力被解放出来,越来越多的牧区女性用勤劳的双手撑起“半边天”。

在新右旗举办的毡艺培训班现场,有着多年制作民族服饰和毡艺技术经验的图雅正在给50多名妇女讲解羊毛毡手工艺品制作技术。图雅的愿望是,牧民妇女转变思想观念,在掌握蒙古族手工艺技能的基础上,既能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又让她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增收致富。

“没有一技之长很难找到称心的工作。这次和朋友们一起参加毡艺培训,感觉这个职业很适合我,我也可以创业了。”阿拉坦额莫勒居民吉日嘎拉赛汉说。

鄂温克族自治旗近年来把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点放在调整养畜结构上,以期实现多渠道增加收入,实现草原生态保护、牧业高质量发展和牧民增收的目标。

通过增加良种奶牛、肉牛、肉羊等优势畜种,鄂温克旗做到了“增大减小、少养精养”,提高了畜产品品质和效益,在保障牧业稳定发展的同时,实现了草产品的增值和牧民的增收。依托饲草产业化工程,鄂温克旗大力建设人工草地,在保证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减轻了天然草原的压力,使天然草原得到了有效恢复。

锡尼河西苏木巴彦呼硕嘎查是鄂温克旗改革试点嘎查,还被农业部草原监督管理中心定为草原生态奖补机制全国示范联系嘎查。巴彦呼硕嘎查牧民朝鲁门说:“嘎查产业结构调整后逐渐形成’一村一品‘的模式,牧民们都有了稳定收入,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1.5万元,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

近年来,巴彦呼硕嘎查积极开展草原围栏、划区轮牧、舍饲圈养,大力建设人工草地和饲料基地,以先增草、后增畜的科学理念,积极推行草畜平衡制度,提高了畜牧业生产质量。如今,巴彦胡硕嘎查走出了一条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居环境优美,生态环境逐步好转、牧业稳步增效、牧民持续增收的新牧区发展之路。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带来了大草原的勃勃生机。日前,斐济驻华大使马纳萨在考察呼伦贝尔大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时就曾表示:“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呼伦贝尔在草原和森林保护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让我感觉到了呼伦贝尔地域的辽阔和生态保护的完好。”

据呼伦贝尔市256个草原监测点的监测,呼伦贝尔草原植被盖度由2010年的67%,提高到2018年的74%以上,位列自治区第一,为近10年来的峰值。

记者手记:

让呼伦贝尔闻名遐迩的,是人们心驰神往的大草原。

这片草原以面积广大、生态环境保持相对完好在全国有着唯一性,无可替代,无法复制。

以牧草王国著称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不仅养育着牛羊,富裕着百姓,更重要的,它是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这片大草原退化、沙化,将是我国东北、华北乃至东北亚的噩梦。

保护好这片草原非一日之功,任重道远。呼伦贝尔大草原生态极为脆弱,土层薄、降水少,靠天养畜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减人减畜,减轻草原的压力,或许是草原常绿的根本之道。

我们相信,在坚决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大格局下,呼伦贝尔人坚守生态底线,科学发展,呼伦贝尔草原一定会天更蓝、草更绿、人民更富裕。(记者 李玉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