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的“多面手”——记自治区派驻清水河县脱贫攻坚工作总队
朔风凛冽,滴水成冰,为避免水管冻裂,薛挨弟把阀门埋在了井下。
“3个月没去拉水了!现在喝的都是从机井里压出来的水,好喝着呢,以前水窖的水跟这味道比不了!”薛挨弟是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城关镇庄古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了院子里的两口旧水窖。
由于地处丘陵山区,干旱少雨,大部分村民依靠水窖饮水,缺水难题一直是横亘在清水河县群众脱贫致富路上的障碍。“45眼人饮井其实很早就打好了,就是没有配套的电力设备。”庄古窑村第一书记赫永祥难掩欣喜地说,“是总队来了,才让这个事情有了着落,大家伙儿别提有多高兴了!”
赫永祥口中的“总队”,是今年5月份自治区派驻清水河县的脱贫攻坚工作总队。这支工作队人数不多,加上总队长只有5名成员,却在短短的数月收获了清水河县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说话不靠书本子,工作办事不搞花架子,他们是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来的!”
清水河县是自治区级贫困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5104户11511人。脱贫攻坚工作总队一进村便进行了整体调研、实地走访,8个乡镇、103个行政村、357个自然村,他们走了两遍。“走到谁家,就住到谁家,有时候也住村委会。但不管怎样,都必须要在村里住一晚。这样我们和贫困户可以在做饭、吃饭的时候聊聊家常。在轻松的氛围中,人们最容易打开话匣子,讲的话也是最真诚的,我们了解掌握到的信息也更可靠些。”总队长许宝全说。
每一天的走访内容和群众提出来的意见,许宝全都会条理清楚地记录下来。“2018年5月21日下午,去芦草沟住在郝九河家。由于大雨冲刷,没有硬化的村路变得泥泞不堪、崎岖狭窄。”类似这样的记录至今从未间断过。不仅如此,20余万字的总队工作日志都实现了电子化,可随时调取。
白天走访,晚上整理资料,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从没有在晚上11点前睡过觉,这是脱贫攻坚工作总队的日常工作状态。“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乡镇基层是服务群众、为民干事的最前沿,我们只有尽快摸清情况,才能把准‘脉搏’并及时开出‘良方’。”作为总队长,许宝全定位明确。
如果把精准扶贫工作比作“绣花”,那么,自治区派驻清水河县脱贫攻坚工作总队自然就成了“绣花人”。
“看到老乡们农产品卖不出去,我们就创办了清水河县贫困群众农产品爱心售卖的公众微信号,还在党委办公厅家属区设立了售卖点。”总队成员李明做事细致,在他的销售统计表上,送货日期、订单号等信息一目了然。然而,他们都是第一次接触电商,关于物流、包装,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真正做起来了效果还不错,那段时间每天都有订单。为积攒人气,我们就当送货员,挨家挨户给送,但是出现的问题也是一个比一个具体,一个比一个复杂。”李明说。
“绣花”需要“绣花针”绵绵用力、针针扎实,这就逼着他们都成了“多面手”。申请公众号、联系物流公司,再到外出考察取经,最终他们认为,必须打破小散弱的局面,成立采销购一体的联合体,把“互联网+扶贫”这个事情做起来。很快,在他们的积极推动下,该县申请了“窑上田”品牌,联合体也筹办得有声有色。
总队副队长陈晓宝和队员张普刚还调动起统计这个利器,把103个行政村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工作措施、落实人员等责任细化分解,并进行打分量化,对分数不合格者还要进行集中约谈。陈晓宝明白,脱贫攻坚不是单打独斗的事,脱贫攻坚工作总队的自我定位和与村干部的配合相当关键。经过短暂的磨合,大家很快拧成了一股绳,在扶贫工作中做到了同心谋划、同向部署。
为双井子村老支书的儿子筹集治疗费17775元、帮助贫困户高树成推销扫帚100把、线上线下累计销售农产品11.6万元……脱贫攻坚众多的“大数”背后,是一系列更精准的“小数”。走在脱贫路上,自治区派驻清水河县脱贫攻坚工作总队仍在继续书写着一个个暖心的故事,平凡而生动。(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白喜辉施佳丽郑学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