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不及回首,每到这个节日来临时,我才能浅浅回想这些年的点点滴滴。
从一名传统媒体的一线记者,到媒体融合发展大环境下从记者到新媒体编辑,活动策划的执行者,我想说,我在不断努力适应这个融合,让自己学会转型。是的,这几年我做到了。一点个人体悟写在自己的第十个记者节前,与同仁共勉。
2014年,我还是一名传统媒体的记者。因为有幸来到包头新闻网,领导的一句“互联网会有更多机会”,我便开始了对网络的认识。从采写新闻,到新媒体上编辑新闻,我逐步从一名传统媒体的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从刚开始的格式排版生硬,到逐步会使用“网言网语”,一步一步,我开始接触到了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接触到了当时最“热”的媒体。那个时候,微信公众号在包头并不火热,很多人对于新闻的了解一下子从报纸、电台、电视台,跳到微信公众号。打开手机,包头新闻网微信公众号内容就立刻被转载,我们作为记者的关注度以及稿件的点击量,转眼之间发生了巨大的提升。求助、寻人、追踪等新闻采写,不再是简单的报纸上的“一小块儿”,我们的稿件被刊发到包头新闻网微信头条,甚至是包头晚报、包头日报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消息扩散面越来越大,关注的人群也越来越多,我采写的《山东男子寻找失散50多年的父母》、《走失30多小时老人家人急盼回家》等社会新闻,被包头新闻网各新媒体平台转发后,又被多个自媒体转发,最终圆了求助者的梦。
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对于记者来说,是新闻采写方向的变化,更是对新闻内容的认可。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根据平台的反馈,不断采写更多更深刻、读者喜欢的新闻作品。
新闻被大众所关注,渠道、方式发生了变化。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很多人是犹豫的,包括我们跑口单位,对于微信公众号、网络媒体上刊发稿件的影响力太大,还是有些排斥的。尽管来自各方的声音都有,但仍旧阻止不了新型媒体的发展。 目前,包头新闻网“两微一端”成为包头地区,一个炙手可热、信息传播最快的平台。我们的工作不再是简单的面对面采访、写稿,通过拍摄小视频等形式,我们将第一现场、组织策划的新闻通过手机客户端上传回单位,各平台编辑根据平台需求采用。媒体转型发展,从内容到形式,从采编到发布,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也在摸索中熟悉了新型媒体的重要作用。
2018年,最欣慰的消息传来,包头新闻网取得国家一类新闻资质。这些消息,对于我们从事了多年全媒体记者来说,亦是莫大的欣慰。这是我们所有人努力的结果,这也是包头日报社媒体融合发展的结果。今后,我们将成为包头日报社媒体融合发展的主力军,采写更多更好的新闻。
(记者: 李春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