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我12岁,第一次跟着爸爸去了他的单位——包头日报社。
矮矮的小二楼,外面挂着个铁制楼梯。“噔、噔、噔”响亮地上了二楼,往下看,“哇!好高呀!”空荡荡的后院,停着五、六辆小红车。爸爸就是一个开小红车的司机。有一次跟着老学究伯伯出去采访,别人问“你们单位是什么车?”伯伯说:“小红车。”再问:“什么牌子?”伯伯说:“就是小红车。”其实,它叫波罗乃兹。看见它,在我的小脑袋里就会出现一个问题,这个铁家伙跟菠萝有什么关系?
1996年,包头地震,包头日报社重建了办公大楼。再次来到这里,是1998年。单位给爸爸分配了房子,就在日报社后面的家属楼。我家是三楼,站在窗边仰头才能看见办公楼的最高层。此时的报社后院已经不是特别空旷,单位的小红车也换成了本田、桑塔纳……私家车刚刚兴起,个别记者开始开车上下班了。
手机起初也是个奢侈品,只有大老板们才拿着个砖头一像的“大哥大”,小弟们只能配个“BB机”。座机电话几乎家家都有,和同学联系起来方便多了。同学里只有一个人有“BB机”的,还说要买手机,我们一群同学都流着口水,一脸羡慕。多年后,这个人就成了我家孩子的爸。
2005年,通过考试,我也成了包头日报社的一员,从此开始了记者、编辑生涯。骑着我的粉色自行车,揣着“巧克力”手机,穿梭于大街小巷。生活中,除了采访、写稿、编版,就是和小同事们一起嗨。十几年过去,岁月记录了我们的青春年少,见证了我们的人到中年。
2018年,开车上下班早已成为日常,最让人头疼的事,要数“停车难”,智能手机也换了一代又一代,出门都不用带现金,购物可以直接“刷手机”。几十年前,想都不敢想啊。当初宽松的后院,如今已满足不了同事们的停车需求。各种小白车、小黑车停满了后院,汽车已经像当初的自行车一样普及。单位只得通过限制才能正常运行“华容道”般的停车场。
当初开小红车的爸爸,在这几十年间换了五、六辆车,于两年前光荣退休了。房子也换成了电梯房,出门就是植物园,彻底开启了他的遛公园时代。
这时,当一部分人奋斗着买车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最早开车上下班的人竟然又重新蹬起了自行车,满街的共享单车提醒着人们“绿色出行”。难怪会有段子说:
城里人真会玩儿,早知道你们要来农村盖房、种地、骑车,我好在原地等你们呀,这一圈把我追得累的……
(记者贾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