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离不开产业的支撑。鄂温克族自治旗把产业扶贫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2017年,鄂温克旗269户贫困户栽木耳、养大鹅、种草药、搞旅游……全旗投资少、风险低、见效快的各类特色产业纯收益达到616万元,户均实现近万元直接收入。这既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发展能力,又推动了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盛夏时节,记者再次来到鄂温克草原采访,“养猪姊妹花何辉云何辉萍”“提质增效种木耳的苏立辉”“脱贫之后带动贫困户的哈斯格日乐”“放下马鞭搞旅游的额尔敦达来”……这些脱贫攻坚战中的生动故事,让记者见证了鄂温克旗产业扶贫中的几多亮色。
何辉萍是巴彦塔拉乡布拉尔嘎查没有草场的“牧民”。1984年出生的她没有赶上草场调整,两口子就靠帮人剪羊毛、卖牛奶、打零工为生,一家4口日子过得紧巴巴。
何辉萍的姐姐何辉云,身患尿毒症。旗里健康扶贫和产业扶贫政策让她看到了生活下去的希望,她和妹妹一起加入了养猪脱贫的队列。
今年,何辉萍和姐姐何辉云及村里的另一个姐妹合伙办起养猪场,养了41口长白猪。养猪场得到了嘎查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合作社把闲置的猪舍无偿提供给她们使用,旗里也按照政策,每口仔猪补助了300元。
从4月初仔猪进栏,何辉萍就按“有机”标准养“笨猪”——喂食的是自己粉碎的纯粮食饲料,猪舍后院还有仔猪的“运动场”。何辉萍说,现在市场上笨猪肉卖到了18元一斤,等到11月中旬出栏,这批猪应该能卖个好价钱。
在布拉尔嘎查,苏立辉可是个名人。他是布拉尔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去年他的合作社带领7户贫困户,种植了10万袋木耳,收获干木耳6000多斤。
在木耳种植基地,苏立辉还像去年一样忙忙碌碌。不过,今年他种植的木耳减少到了3万袋。说起个中原委,苏立辉坦陈:去年是第一次种木耳,有一口想吃个“胖子”的冲动。结果,木耳菌种没选好,加上管理粗放,
人工费用偏高,年底细算账,纯收入并不理想。
今年,苏立辉把木耳种植的重点放在了提档升质上。春季,他亲自去扎兰屯市选定菌种,这回种植的木耳质量好,精包装后出售每斤能卖到八九十元,3万袋能出产3500斤,顶得上去年6万袋的产量。
见到哈斯格日乐,她正在服装加工车间带着12名牧民姐妹加工鄂温克民族服装。
哈斯格日乐曾是伊敏苏木红花尔基嘎查的贫困户,从事民族服装制作已20多年。患过脑梗等带来的负担让她一家2016年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旗扶贫办和对口帮扶单位将她列为产业扶贫对象,这一年,她从几十平方米的小作坊搬进了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上下2层的门店,她可以免费使用2年。
旗扶贫办为哈斯格日乐购买了10台服装制作设备,现在她经营的艾罕民族服装店年销量增加到200多件,年收入达到七八万元。
彻底拔掉了穷根的哈斯格日乐,在家乡办起了服装加工车间,36名姐妹报了名。7月初,哈斯格日乐服装加工车间开张,首批12名姐妹在她的带领下,学剪裁、习缝纫,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也是在红花尔基嘎查,34岁的牧民额尔敦达来今年破天荒地搞起了旅游。
额尔敦达来的母亲多病,家中只有850亩草场,7匹马、8头牛几乎是他的全部家当。受旗里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的感召,他想办个旅游点。自己张罗了2顶蒙古包,苏木又借给他2顶蒙古包。6月16日,额尔敦达来的旅游点开业了。
手把肉、凉菜、骑马体验,20多天的时间里,他的旅游点就接待了二三百名游客,纯收入一万多元。
嘎查第一书记阿其拉图介绍,额尔敦达来是嘎查第一个放下马鞭搞旅游的牧民。嘎查无偿为他提供草场,下一步要协调旗旅游局给点支持,让他的旅游点巩固、发展起来。
这个旅游季,额尔敦达来和女朋友打理着旅游点的生意。他说,日子有了起色,婚事也提上了日程。
旗委副书记李志东用“遍地开花”来形容鄂温克旗的特色产业。特色产业既是牧区脱贫攻坚的“金钥匙”,更是燎原鄂温克旗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星星之火。(记者 李玉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