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
春节过去了,包头文旅的热度丝毫未减。别的不说,单看“包棉1958”。距离除夕还有两天时间开业运营,春节期间便迎来它的“高光时刻”,这里迅速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光顾。如今假期结束,经历了春节文旅的“热身”后,“包棉1958”的长跑刚刚开始。
“包棉1958”的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包头棉纺织厂,这座曾被誉为“亚洲最大”的纺织厂,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从无到有,从有到火,从火到久。如何让“爆红”变“长红”,成为这座文旅新地标面临的新问题。
有活动才会有人气。2月15日当天,“包棉1958”举办了6场活动。最西边,“重回包棉1958”音乐时光市集上,《万水千山总是情》、《又见炊烟》……悠扬的小提琴和大提琴声回荡在昔日老厂房上空。最东边,一场“时光穿梭”青年职工舞会正在火热进行中,“年轻的朋友们”在这里以舞会友,感受别样浪漫。另外,还有“青葱岁月 致敬经典”包棉1958鹿城音乐人专场演出、“中科陶瓷”文创产品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内画以及油画展等活动也在这里举行。同一天,同一个地方,6场活动。传递了一个明确信息:“包棉1958”,要一直火下去。
用情感共鸣激活空间价值。如今,走进“包棉1958”,咖啡吧与纺纱机相邻,文创市集与铁梯廊道共存,厚重工业风与轻盈潮流文化碰撞出独特的空间美学。联谊舞会、音乐时光、文化遗产展示,一个个活动既保留了历史韵味,又充满年轻活力,让人们在怀旧中找到青春的感觉。这看似“旧瓶装新酒”的策划思路,却正是文旅地标运营的智慧——从地标到人文,“包棉1958”正以多元业态构建文旅生态链,将“一次性观光”转化为“持续性体验”。这种模式不仅盘活了闲置资产,更通过文旅消费拉动就业、促进产城融合,让工业遗产从“城市包袱”变为“发展引擎”。
一座文旅新地标、一处文化艺术空间,所谓“长期主义”,就是光“建好”还远远不够,更要运营好它。“包棉1958”所呈现的绝不仅仅是尘封的历史,更蕴藏着工业遗产与城市文旅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当工业记忆转化为文化IP,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包头对历史的温情致敬,更是一座城市以文化为支点撬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正如那台静静陈列的纺纱机,今日亦在新时代的经纬中,编织着属于包头的崭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