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新闻

走!一起打卡包头红街:寻找雕塑背后的文化印记

为充分保护和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富有包头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历史文化街区,更好地满足市民游客日益增长的文旅消费需求,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升级改造,包头红街焕新亮相。近日东河区将举办“红色星联盟 包头兴风尚”主题活动。

包头红街是依托王若飞纪念馆重新打造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以“中国红”为内核,引领街区多维度展现“民俗红”“生活红”“生意红”“文旅红”的品牌内涵。

在“包头红街”,你可以走入城市的“深处”拾捡城市的历史片段、文化记忆、时代变迁。

泰安客栈是重要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其周边一带是繁华的商贸文化承载地,红街里设置了很多人像雕塑,用于营造“原汁原味”的商贸场景,但很多人不知道雕塑的意义,今天小编就带你一起来看看吧!

1、“旅蒙商”贸易场景

历史上的包头是因商而建、因商而兴的一座城市。旅蒙商是近代包头商贸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城市的建设者,在近代包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包头红街”位于复成元巷13号,曾是繁华的商贸街区,见证了各路商品的集散、运转。

清末民初,包头成为水旱码头后,东路来的洋广杂货,西路来的皮毛粮食,北路来的牲畜皮张,南路来的盐碱特产,都要在包头集散。特别是京包铁路通车后,京津帮涌入甚多,促进了市面的繁荣昌盛。

泰安广场上设置了不少丝绸商、茶叶商、布匹商、毛皮商、牲畜商、粮油商等交易情景的雕塑,还原“旅蒙商”的贸易场景。

2、市井商业场景

随着来包移民迅速增多,将原居住地和本民族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带到包头,这些物质文化与包头本地的游牧民族的物质文化相碰撞,互相吸纳,移风易俗,在饮食、城市形态、民俗、商业形态等方面形成近代包头地区文化,尤其是造就了老包头繁荣的商业形态。

包头商会“九行十六社”历史悠久。“九行”包括钱行、当行、粮行、皮毛行、货店行、牲畜行、杂货行、蒙古行、六成行。包头手工业则分为毡帽社、裁毛社、靴鞋社、理发社、麻绳社、仙翁合义社、清水社、金炉社、得胜社、栽就社、成衣社等“十六社”。

包头红街里也设置了钉鞋匠、卖油翁等雕塑,等着你来探秘啦!

卖油翁雕塑

钉鞋匠雕塑

3、轿夫载客场景

货物交易衍生出一系列特有的文化印记,如马桥牙纪的相马术、站市的“轿车” 等。通过老照片和轿夫互动雕塑,还原民国时期客栈周边轿夫载客场景。

4、街头叫卖场景

繁茂的商业街离不开此起彼伏的叫卖,在没有广播、电视的年代,商家的“广告”,只能一靠幌子、二靠吆喝。包头红街也设置了不少街头叫卖人物雕塑,体现“老包头”市井氛围。

5、劝学

劝学雕塑是一位教书先生劝导一位孩童要好好学习,凝聚弘扬王若飞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少年时期,王若飞就在舅父黄干夫、黄齐生的影响下阅读了《民报》《革命军》等进步书刊,接触了进步思想。而后,王若飞进入明治大学求学,初步学习马克思主义。后面又远渡重洋、前往法国,成为赴法勤工俭学学生中的一员。在法期间,王若飞在做工期间仍克服困难继续坚持读书且笔耕不辍。

6、拴马柱

红街里还立了不少看似像“石狮子”的精美柱子,这其实是客栈门前的拴马柱。拴马柱既有装点建筑彰显身份的作用,同时还被赋予了避邪镇宅的意义。包头红街通过沿街增加多组客栈门前拴马桩,营造来往客商场景,体现客栈文化。

包头市王若飞纪念馆-泰安客栈: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通顺街3号

8月24日至8月27日,“包头红街”与你不见不散!

来源:今日东河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