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2023年以来,我市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中心,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推动更多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聚集,为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优化供给侧金融服务。我市制定出台了金融服务“五大任务”、支持“世界绿色硅都”建设、支持科技创新等政策措施30余项,开展“银企面对面”等专题对接活动85次。收集全市银行业特色信贷产品,形成供给手册,向全市各类企业宣介发布。承办金融服务“五大任务”推动包头高质量发展交流会,梳理244个企业(项目)融资需求共计824.01亿元,推动52家金融机构与辖区235家企业签约授信764.52亿元,落地金额502.52亿元。
加强“两都”建设服务保障。推动辖内中国工商银行、蒙商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成立稀土科技特色支行,累计发放贷款130.48亿元,2023年以来发放贷款22.07亿元。推动渤海银行、兴业银行牵头组建银团为稀土加工企业设立20余亿元的票据融资资金池,为晶硅光伏企业提供40亿元授信。同时,通过新增授信、发行标准化债券,全力服务包钢集团融资需求。
加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加大“信易贷”平台推广使用,33家入驻金融机构发布金融产品433个,为全市11万余户平台注册企业发放贷款11.40亿元,其中,发放信用贷款6.35亿元。依托“惠企利民综合服务”平台,引导银行与融担基金合作,16家金融机构通过金融信贷超市上线金融产品224项,发放融担基金贷款8.98亿元。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现10.65亿元。引导企业利用“工银e信”“e信通”“中企云链”等供应链系统平台,不断提高企业信贷获得感。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配合相关部门完成全市首笔15万吨林草碳票制发。与兴业银行合作,探索发展以包头林草数字碳票为质押的“林草碳汇贷”,为认购包头林草数字碳票企业发放首笔质押贷款200万元,成为全国地方碳票质押贷款的成功案例。建立碳减排重点项目库,收集符合条件项目19个,推动金融机构2023年累计投放碳减排贷款2.74亿元。创新融资模式,在全区首次发放3笔植物资产抵(质)押贷款420万元,实现全区“植物贷”零的突破。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水资源再生利用、节水项目等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创新“节水贷”等金融产品。推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包头分行支持土右旗对3.58万亩高标准农田进行节水灌溉改造,授信10亿元,已落地4.32亿元;推动中国建设银行包头分行累计为25家企业提供2.34亿元信贷支持,贷款余额1.72亿元。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全市绿色信贷余额337.53亿元,同比增长72.70%。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健康发展,推动使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工具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目前已为土右旗、九原区发放贷款11亿元。推动浙江网商银行通过增加首贷、信用贷规模开展“县域普惠金融服务”,为313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2778.82万元。全力推广涉农保险,人保财险实现政策性和商业性种养殖保险保费收入3175.56万元;安华农险承保六个旗县区政策性农业保险,涉及5826户次农户,总签单保费1376.79万元。截至2023年11月末,全市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49.73亿元,同比增长22.76%。全市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31%,低于自治区贷款利率0.57个百分点,处于全区最低水平。涉农贷款余额529.28亿元,同比增长13.81%。
推动金融支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引导银行利用创新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为外贸企业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中国农业银行包头分行开通了国际结算ITS系统和跨境E汇通渠道,累计为33家外贸进出口企业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1.79亿元。华夏银行累计为包头同创国际贸易公司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超1亿元,兴业银行为毛都口岸重点企业线上办理进口信用证+进口押汇业务1.98亿元。鼓励银行支持外贸企业发展和口岸经济建设,中国工商银行、兴业银行通过海关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开展“跨境贷”“信保贷”业务,中信银行为5家外贸企业办理出口信保融资业务21笔,金额4578万元。推动达茂旗边境地区设立营业网点26个,布放50台ATM和2台征信自助查询机,建成助农取款服务点22个、金融综合服务站3个,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
(记者:张海芳;编辑:张飞;校对:王振伟;审核:贾星慧)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