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二附院”)门诊楼七楼的走廊里,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步履匆匆,却从不慌乱;他神情专注,却总带着温暖的笑意。他是患者口中的“奇一针”,是同事眼中的“定海神针”,更是无数家庭在疾病阴霾中看到的那束光。他,就是二附院副院长、中医针灸学科带头人——布赫。近日,记者采访了布赫教授,近距离了解这位仁心仁术的“奇一针”。从一开始就报以期待与好奇,不仅是因为他的众多荣誉,更是因为他自身的光芒。见到布赫,随着了解的深入,更是有多个“想不到”令人回味。
一根银针 妙手医心
工作中的布赫总是带着温暖的笑意。
“布赫教授可算是把您盼来了!”
“你们盼星星盼月亮的,我周末也来!”
初次见布赫是在针灸诊疗室,人还未到,治疗室内早已挤满了来看病的患者,看到布赫走进来,人群也仿佛瞬间点燃了激情。一上午时间,等送走最后一位患者,时钟已指向午后1:30。
“每位患者来,都得认真对待,一上午一刻都不得闲,说是一上午的门诊,基本上每次结束都得快下午两点了,就得提前在办公室备点苏打饼干,不然饿得撑不住。”布赫边说边拿出一包饼干。
作为中医针灸学科带头人,他深耕临床三十五载,但至今仍坚持每周出三个半天门诊。日均门诊量180余人,一年下来就是2万多人次,他的患者遍布全国各地,甚至远达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其中很多都是慕名而来。
“去年11月27日我突发脑出血,当时已经嘴歪眼斜、行动不便,情况很严重了,12月初就来找布赫教授针灸、汤药治疗,两个多月的时间,现在面部歪斜已经好多了,也能自己独立行走。”患者陆欣激动地说。“布赫教授的医术那是没得说,治疗精准、对症下药,不仅给我治疗身体上的病痛,还经常开解疏导我,真的是好医生!”
“难以置信!但真切体会到了效果。”家住东河区的郝彩霞说起自己的治疗经历,忍不住竖起大拇指。“我有头晕的毛病已经好多年了,外地大医院、各种土方子都试过,没多大作用。年前因为突然晕倒已经被救护车拉走过两回了,后来听人说布赫教授,就抱着试试心态,没想到真的挺神奇,针灸是12天一个疗程,我到第七八天的时候就明显感觉症状缓解,现在真的感觉好多了。我又开了一个疗程准备再巩固巩固。”
一生执着,众人受益。凭着一根小小银针,布赫治愈了众多疑难重症患者,也赢得很多殊荣——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第七批名老中医学术传承指导老师、全国第四届“白求恩式好医生”……这些荣耀背后,是布赫从小对中医药的痴迷和对治病救人的执着。
“我是从农村长大的,对缺医少药深有感触,我的爷爷、父亲都喜欢中医,平时也给周围乡亲看病,耳濡目染下,我就报考了中医药大学。通过在正规大学学习,逐渐感悟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身上的责任重大。”布赫说。
妙手医心、大爱奉献,正是这样的医者仁心让他成为我市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自治区医疗卫生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医生。
一颗“医心”博采众长
1986年,布赫如愿考取了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并成为了中国针灸四大家之冠彭静山的嫡传弟子。1991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二附院中医科工作,正式成为一名中医医生。之后又跟随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学习。“正是有了这样的跟师学习经历,让我一开始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得精髓,成长很快。”布赫回忆。
医学之路可谓顺风顺水,但布赫并没有在体制内坐享其成,他感恩老师的教诲,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苦思冥想,想用自己所学开创一片新天地。那时,包头地区还没有专门的针灸推拿科,2002年,布赫在二附院筹备成立针灸推拿科,大范围开展针灸临床工作,针药并用治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部分疑难杂症。2004年,他牵头引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石氏中风单元疗法”,推广“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
除了临床诊疗,布赫一手创建针灸推拿科,从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建设。经过数年的努力和坚持,2009年针灸推拿科被评为包头市重点学科,他主持研究的“醒神启闭针刺法治疗中风后语言障碍及吞咽困难疗效观察的研究”被评为2011年包头市蒙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首尾针刺法配合中药外用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被评为2012年包头市蒙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2018年,布赫将研究领域拓展到了小儿推拿结合针刺,为孩子们找到了更加安全、绿色、有效的治疗手段。
在布赫看来,随着时代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作息习惯发生了改变,疾病谱也应随之改变。将传统中医与现代诊疗手段相结合,可以实现精确诊断、精准施针、对症开方,减轻病患的就医痛苦。
针对内蒙古地区高发的高血压、中风、颈椎病等病例,布赫团队在针灸治疗方面不断深耕。不久前,二附院参与完成的针刺调控原发性高血压防治中风病的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获评第九届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手捧奖状的那一刻,布赫看到在守正创新中,中医针灸疗法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针灸是世界公认绿色治疗方法,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患者受益。”布赫说。
一片赤诚 倾力传承
“师父不仅医术高超,最让我佩服的是他对中医的热爱。他看病的时候特别细心,对病人的态度随和,让人感觉很安心。很多病人都是慕名而来,因为师父真的能解决很多疑难杂症。”二附院医师、布赫的学生张雨婷说。“师父教我们时很有耐心,他常说,中医不仅是治病,更是治心,要懂得从整体去看问题。这一点对我的影响特别大,让我明白了中医的精髓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哲学和生活的智慧。他还告诉我们,中医是一门经验学科,光看书是不够的,必须亲身体会,他的诊断思路和用药方法都让我受益匪浅。”
躬身临床之外,布赫心系中医教育事业。在临床中精心带教,对学生严格要求,一大批优秀学生、年轻医师已脱颖而出成为业务骨干。
2014年,布赫在包头医学院组建成立中医系,填补了我市中医教学的空白,并指导第一届中医系学生在全国中医临床技能大赛中荣获三等奖。2017年,他牵头成立包头阴山中医学社,定期邀请本市名老中医开展讲座,加快本市中医人才队伍的建设。2019年,他牵头成立包头市中医小儿推拿质量控制中心,提高了全市在该行业的整体学术水平。
“你们不光要看我这次灸哪些穴位,还要思考根据病人病情的变化,自己手里的针也要千变万化,有些病症看似症状类似,实则千差万别,要区别对待。”记者在针灸室看到,布赫一边给病人施针,一边给围在他身边的学生传授心得。
取穴下针、疏通经络、对症下药……在布赫娴熟的针法下,是他从学医35年来融会在心的中医学的绵厚沉淀。
“师父的针灸技术精湛,是我们科室的‘定海神针’。”二附院针灸推拿科主任,全国第七批、内蒙古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布赫教授学术继承人王紫玄说。“无论多复杂的病例,他总能找到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一颗“医心”、一根“奇针”,大医精诚、守正创新。面对未来,布赫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他表示,医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科学,作为一名医生,他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医术,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帮助更多的患者摆脱病痛,重获健康。也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年轻优秀医生,为包头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布赫说。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苗雨蔚;图/记者:祝家乐;编辑:吴存德;校对:张飞;一审:张飞;二审:贾星慧;王国秀;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