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珠”找到了“好婆家”。包头市农牧科学技术研究所与河北涞源高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就草莓新品种达成授权意向,并签订了《技术转让合同》。至此,我市自主培育的草莓新品种“宝珠”成功实现成果转化。
4月17日,记者走进市农科所温室里,草莓特有的香甜气息扑鼻而来,一排排可移动式H型高架上,一垄垄无土栽培基质上,果苗叶厚茎肥,一颗颗鲜红饱满的草莓从绿叶中探出头来,诱惑着人们的味蕾……
“你看它,植株健壮,深绿色叶片较厚,抗病性强,较耐盐碱,非常适于北方地区种植和推广;果实硬度大,耐储运,挂果期长,增产效果明显……”说起自家的“孩子”,市农科所推广研究员汪海霞滔滔不绝。
早在2015年,市农科所通过杂交育种手段,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宝”系列草莓新品种3个。2019年申请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023年通过国家审定,由农业农村部授予了品种权。其中,“宝珠”的综合性状居于“三宝”之首。
“‘宝珠’草莓品质好,口感好,抗性好,易于栽培管理,我们十分看好它的市场前景。”作为一家专门从事草莓种植培育的农业公司,河北涞源高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从国内外“网罗”了大量草莓新品种,总经理王海涛说,“宝珠”的性能确实很“惊艳”,最终决定出资5万元接受品种授权许可,将其收入麾下进行繁育及推广。
为了保障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共同利益,宝珠计划最多向3家公司技术转让,目前正与另外两家企业洽谈协商签订成果转化“品种授权许可”事宜。
“宝珠”并非市农科所出嫁的第一位“女儿”。早在2022年,市农科所就有2个玉米新品种通过自治区审定命名,其中,“包玉504”与鄂尔多斯市胜丰种业有限公司就成果转化达成一致,即将推向市场大面积示范推广。
近年来,市农科所在科研及成果转化方面呈现“多面开花”态势,截止到目前,共选育出各类农作物新品种50多个,在“蒙科聚”平台发布登记品种16个、技术成果12项。
“我们正从传统育种迈向基因编辑育种,目前,已有马铃薯、大黄油菜、稗子草等作物进入了航天领域育种,利用太空特殊环境的诱变作用,创造新的作物品种,推动科技的发展和创新。”市农科所副所长张仙保表示,种子是农业的基石,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是每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市农科所将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力度,不断探索推进合作方式,推进成果转化落地,形成良性发展循环,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力量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短评:“小农业”绽放“大精彩”
“宝珠”草莓新品种。
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是技术推广的主力。
我们看到,近年来,市农科所进一步探索创新体制机制,为科技人员“松绑”,赋予他们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支持科研人员深入企业进行成果转化,激发科技人员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性,创造出更多科研成果,让更多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科研成果层出不穷,蔬菜团队培育出番茄、辣椒等新品种8个,并已通过农业农村部品种登记;玉米团队培育出并取得自治区审定“包玉”系列新品种3个,其中“包玉504”已转化即将推向市场大面积示范推广;草莓团队成功选育了适合西北地区种植的草莓新品种3个;畜牧团队参与选育的“戈壁短尾羊”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鉴定,耐盐碱牧草稗子草新品种的选育,分别填补了包头肉羊自主品牌的空白和牧草新品种短板的空白。
科技成果不断推向市场,不仅有玉米和草莓新品种成功实现了成果转化,市农科所在“蒙科聚”平台发布的一大批品种和技术成果均已条件成熟,正在对接促成科技成果转化。未来,新品种成果转化有可能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科技人员实际收入和工作积极性同步提高,逐步形成创新、示范、推广、转化、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充分发挥“科技突围”的引领作用,在“种业振兴”基础研究和前瞻性布局,加快推进核心种源技术攻关,持之以恒培育包头市本土“品牌”,在生物新品种选育,分子辅助育种、航天辐射诱变育种、种质资源创制、新组合鉴定等方面,对接技术前沿,构建开放创新生态,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包头,正以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让“小农业”绽放出“大精彩”,从根本上保障种业安全和粮食安全,发展高效、优质、稳产的现代农业,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文/图 记者:张建芳;编辑:张飞;校对:王振伟;审核:贾星慧)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